初到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浦实验小学时,老师王佳禾就意识到小石头(化名)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小石头的爸爸让他给我打招呼,他眼神躲闪,嘴唇紧闭,直往妈妈怀里钻。”如今9岁的小石头属于比较典型的自闭谱系,反射弧较长,对集体课堂中老师的指导和提问需要较长的时间反应,学业存在较大问题。在王佳禾的语文课上,小石头对概念的理解有障碍,语言发展也不太好,课堂上常常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不仅如此,小石头的“社会性”较弱,主动性语言较少。但幸运的是,新浦实验小学是南京市第一批融合教育示范校,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关怀特殊孩子的意识。年6月22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小石头这样的特殊儿童带来了更多的学习便利。残疾儿童适合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尽管各地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但囿于发展阶段,随班就读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随班就读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二是随班就读资源保障条件不完善;三是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特殊关爱不够。“进入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在石景山培智中心学校副校长张洁看来,现在提倡融合教育,对于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是有好处的。“残疾儿童存在特殊性,但普通学校的老师是具备基本的教育素质和能力的。“张洁介绍,石景山区会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特教中心也会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自己班中孩子的特点和教育教学方法。早在年7月21日,国家教委就曾发布《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负责人杜佳楣的印象中,《办法》出台后,大家都欣喜若狂,但16年过去了,“不断地被碰壁,不断地发现问题。”杜佳楣表示,此次出台的《意见》也是希望呼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学校能够真正重视随班就读,“现在专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家不只从爱心和权利保护的角度帮助残疾儿童,而是从专业的角度来帮助一名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孩子,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专业知识的必要性”。“《意见》的出台对于残疾儿童就学的权益保障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纲要。”杜佳楣说,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条件不够而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残疾儿童没有真正地被保护到。张洁则认为,对于残疾学生的评价制度和入学评估是目前的短板。在评估认定方面,《意见》提出重点解决对残疾儿童少年评估认定不科学的问题,要求发挥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评估认定作用,用科学的机制确定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张洁告诉记者,残疾儿童入学选择是多样的,既有专门招收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同时也有融合教育学校、特教班,“能够针对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合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残疾儿童的类别比较多。”张洁介绍说,比如,单纯的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比如肢体残疾的学生,学校可以建造无障碍设施,为其在校的生活提供便利,“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残疾情况,来提供相应的设备设施。”“对于所有随班就读的学生,学校要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张洁举例道,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分层教学方式,或者差异化教学,或者在课前给残疾儿童补习,课后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残疾儿童尽快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完成学业。5名以上的随班就读学校可以建立资源教室,配备相应的资源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陪读人员。《意见》要求,各地各校要选派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担任随班就读教师,并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机制,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照护以及康复训练、辅助教学等工作。“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教育。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支持的手段,帮助残疾儿童完成学业。”张洁提出,应该让教育去适应孩子。一次偶然的发现,让王佳禾找到了灵感。体育课上,为了训练平衡能力,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头顶着一本书走路,“不少孩子摇摇摆摆地走上几步书本便从头顶滑落下来,而小石头竟稳稳当当地走了好几个来回。”王佳禾发现小石头的大动作发展是不错的。于是在之后的语文课上,她适时地适当增加了一些课文情节表演,特别是动作的设计环节,尝试着让小石头给其他同学表演。“我看到,被老师和同学肯定与表扬的小石头,表情是那样生动、语言表达是那样流畅。”王佳禾对此感到很激动,“小石头肯定还有一些能力和兴趣是我没有发现的。如果发动任课教师,各自从自己的课堂、以自己的视角进行观察,应该可以发现小石头更多的潜能。”王佳禾认为,面对残疾儿童,单靠班主任是不够的,好的融合氛围要靠教师团队共同营造。于是将自己的观察反映给了学校,校领导非常重视,为了帮助小石头更好地成长,学校专门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