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绘画课》摄影/黄四启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南文梅北京报道
“它算不上一个优秀的摄影作品,甚至连构图都是不完整的。”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讲解员正指着一张照片跟《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他所说的“非优秀作品”是一张蜗牛照片。
一面墨绿色的黑板上“趴着”四只形态各异的蜗牛:第一只蜗牛白体黄壳;第二只蜗牛通体为蓝,颜色涂得溢出了边框;第三只无壳蜗牛看起来最特别,尖尖的嘴巴,后背镶了一层“花边”;第四只蜗牛身上的壳也并不规则。四只“奇奇怪怪”的蜗牛整齐和谐地排在一起。
“但它传达出来的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细想琢磨。”话锋一转,讲解员介绍称,这张名为《“融合教育”绘画课》的照片摄于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四只蜗牛分别是三名普通学生和一名自闭症儿童所画,那只最特别的蜗牛正出自自闭症儿童之手。“其实蜗牛和蜗牛、人和人之间的身心差异都是共通的,就像孩子们一样,他们实际上是没有隔阂的,所谓的‘残障’和‘非残障’差异只是缺乏了解和接触,相互包容,彼此融合,自成生命之美。”
用光影定格生命融合之美的瞬间。2月22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联合主办的“融合无障爱携手向未来”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在京启幕。
“此次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儿童和青年通过摄影作品所表达的他们对‘残障融合’理念的见解与观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副代表雷纳德介绍称,在中国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以残障融合社会为主题,在全国发起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旨在向公众展示儿童与青年眼中残障融合的图景、传达残障平等理念,并号召所有人携手共创一个平等、友善、融合、共享的环境。
融合的“蜗牛们”
融合的“蜗牛”不止一幅。
“这张照片也很有意思。”《把手给我》的画面中,一个青少年正帮助另一人过“障碍”。
“基于我们传统的对残障的理解,可能认为是一名普通青少年在帮助残障青少年,但实际上,照片里施以援手的是当地学校的一名听障青少年。”讲解员称:“我们就是希望打破公众对‘残障’的刻板印象,残障群体并非只能接受来自外部的帮助,我们要在一个融合的环境当中互相帮助彼此,享受生活。”
打破刻板印象之外,还有不给自己设限。
《敬叶思》出自听障儿童黎子瑶的镜头,满目的绿中一只小虫被一片叶子托起,卷起的叶子边为小虫挡住了炎炎烈日。李子瑶写道:“小小一片叶子能为甲虫挡去烈日,那小小的我一定也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吧?”
融合的环境带来残障孩童对未来的畅想和期许。事实上,本次摄影展以“残障融合”为主题,共展出了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前举办的摄影比赛中精选的60幅摄影作品。而该比赛收到来自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近名儿童和青年的约幅摄影作品,旨在向公众展示儿童和青年眼中残障融合的图景、传达残障平等理念,并号召所有人携手共创平等、友善、融合、共享的儿童友好社会环境,其中超过30%为残障儿童拍摄的作品。
雷纳德指出,希望观展者能用心感受、认真倾听这些儿童和青年的故事与心声,感受到他们对安全、平等、友好、包容的校园及社会环境的向往,并在观展结束后,将这一理念带回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为创建包容、可持续、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携手同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在无障碍观展服务上做出的尝试,主办方为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制作了口述影像讲解,观展者可以扫描展品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