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家庭是爱和欢乐的殿堂,孩子就是这份爱和欢乐的源头。为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无病无灾、无忧无虑,在健康茁壮的成长中延续自己的梦想。天常多不测,人亦有祸福,因遗传、病患、环境、事故等原因,儿童患残问题时有发生。在曲靖42万余残疾人当中,残疾儿童就超过2万人。孩子查出残疾病患,家长心理上难以接受,求治路上的辛酸与苦痛一言难尽;上哪治、要花多少钱、能不能治好,无一不是沉重的负担,压得全家透不过气。如何扎实开展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帮助残疾儿童走出困境,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有尊严,不断提升他们乃至全家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不落空,就成了曲靖残联系统亟需解决的难题。在这块工作上,曲靖可谓是起步晚却动作快。为避免自我主导建设时间长、进度慢、见效晚,他们采取“两条腿”走路,一边整合政策和资源,捏成民政、教育、医疗、扶贫等部门齐参与的“拳头,着重建好基础设施、建强人才队伍,推动各县(市、区)建设康复中心、托养中心,一边加大奖励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康复、培训、咨询等优质资源,鼓励支持各类康教机构来曲兴业,定期开展市场评估,确保持续稳定发展。通过买鸡生蛋、借梯登高等办法,初步搭建了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提高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质量水平。在加大残疾预防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曲靖市把加强残疾儿童的防治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避免因防治不当造成对残疾儿童的叠加伤害。他们把残疾儿童的致残情况及帮扶政策、防治措施、注意事项分类别编印成3万余份宣传活页分发至每个残疾儿童的家中,并借助乡村宣传栏、农村“大喇叭”、新媒体等途径广为传播,教育引导家长有益之事多做、无助之事莫为,为残疾儿童通过正规渠道开展常态化康复训练营造了良好环境。每月进行一次家长培训,开展以“残疾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作业治疗在脑瘫儿童中的运用”、“日常生活的训练方法”等为主题的残疾儿童康复指导培训余场,累计培训逾1.8万人次,家长培训率达%。结合精神文明创建、脱贫攻坚等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送医下乡、送器材到家、结对帮扶、帮助残疾儿童志愿服务等活动,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儿童蔚成风气。作为国家、省、市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定点机构,曲靖市阳光康复训练中心自年建设之初,就秉持“因地制宜、逐步发展、幅射全市、创建一流”的原则,先后投资近3千万元,统筹科学管理、环境改善、技术引进、人才招聘等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拓展社会组织功能,先后开展了脑瘫、孤独症、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教育、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等多项业务,至今已累计为近名脑瘫、自闭症、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系统康复训练,为例贫困脑瘫儿童装配矫形器,有近百名残疾儿童经治疗后进入幼儿园或小学随班就读,患儿康复训练建档率达%,有效率超过85%,家长对患儿康复训练满意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王燕发现儿子在出生5个月体重增长仍很缓慢,难以做一些简单玩弄的动作,医院检查,被告之患有脑瘫。当时她快急疯了,网上查找、左右打听哪里可以治疗,可家境穷困的她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只能望而却步、黯然垂泪。后来听朋友说市阳光康复训练中心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中心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训练课程,不到4个月就让孩子站了起来,王艳激动得好几晚没睡着。接着中心又调整计划,全面培训孩子的认知和语言能力,逐步缩小与正常孩子的差距。让全家激动不已的是,市残联根据她家情况,从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经费中给予了全额补助,让她的家庭小舟在风雨之后依然前行。其实像王艳家的情况还有不少,来时的纠结、医时的忐忑、去时的欢喜,全社会的关爱让欢乐飞回了许多残疾儿童的家里。说起儿子潘祉成,妈妈孙丽梅走过了一条在欢喜中陷入绝境、在抗争中紧抓希望的心路历程。小祉成8个月大的时候,能吃能睡,会翻会坐,却突然就不停的抽搐,抽血化验、CT、核磁共振、心脏B超、腰穿……一通折腾下来,确诊为癫痫,不经意就会发作,有时一天能抽十多次,打镇静剂都不管用。几番辗转求医,家里的积蓄也慢慢见了底。转到曲靖康复中心后,中心开展了全方位的病情评估,制定了缜密的康复计划,物理、语言、行为、感统、作来等治疗渐次铺开,小祉成的病情也逐步得到了控制和好转。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中心的治疗师代春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