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颁奖,都是我们望向

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的年度巨献《罗马》确认引进中国!

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墨西哥三杰之一——阿方索·卡隆的获奖作品,确实让影迷们欣喜若狂。

墨西哥三杰,从左至右分别是:吉尔莫·德尔·托罗、

阿方索·卡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这次,阿方索·卡隆用65毫米的大幅黑白胶片,再次唤醒了观众对于老电影的回忆。而这些回忆不仅是观众对于电影的,还是导演对于自己过往人生的记忆。

《罗马》主要讲述了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里的一家人。年轻女佣克里奥在雇主索菲亚家中工作,可男主人和女佣的男朋友纷纷选择以欺骗的方式离开,抛下女雇主和女佣以及四个孩子相依为命。

《罗马》剧照

阿方索·卡隆就曾在采访中表示过:“这一部自传片,其中有90%的场景来自我的记忆。我们在这些场景发生的地点的拍摄,我从散居墨西哥各处的亲戚家里收集了70%的家具……挑选的演员也是尽可能地接近原型人物。这些都是以电影里那个叫克利奥的角色为中心展开的。她是我家的佣人,保姆,最终,我们变成了她家庭的一份子,或者是她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份子。”

阿方索·卡隆在中国

近几年,墨西哥导演、文化内核、电影在电影界风声水起。

墨西哥裔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凭借《鸟人》(年)、《荒野猎人》(年)连续两年获得奥斯卡的青睐,分别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导演;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寻梦环游记》(年)以墨西哥亡灵节为内核讲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而《罗马》则是墨西哥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

《罗马》海报

其实,盛产佳片的可不止墨西哥这一个国家。

例如:印度,以阿米尔·汗为代表的印度宝莱坞演员、导演、制片人,他参与创作及参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影片,就有着极高的口碑。

阿根廷,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达米安·斯兹弗隆的《荒蛮故事》。电影由六个小故事构成,有着发人深省的黑色幽默内核。

以色列,连续在年和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分别是阿里·福尔曼的《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斯堪达·科普提和亚伦·沙尼联合执导的《远离阿雅米》。并且在年由约瑟夫·斯达执导的《老子我最大》再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有意思的是,这次以色列电影败给了伊朗。

并且这位伊朗导演两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他就是——阿斯哈·法哈蒂,他凭借年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和年的《推销员》拿下两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推销员》剧照

那么,除了这两部被奥斯卡评为最佳外语片的影片以外。伊朗还有着很多影响全世界的电影作品。

尤其是伊朗的儿童片,电影里的小孩子们纯粹的让人心疼,让无数观众为电影中小孩子的故事落泪。

今天,让我们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推荐~

01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年)

提到伊朗电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这个名字是绕不开的。

电影界的墨镜王,王家卫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图中人物)

戈达尔曾经这么评价过阿巴斯,“电影始于格里菲斯,而止于阿巴斯”。

格里菲斯利用剪辑让电影的时间和空间脱离现实本身,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而阿巴斯则让观众在虚假的真实中,体味现实生活的滋味。

黑泽明看了他的电影说:“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阿巴斯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他是多么了不起。”

阿巴斯与黑泽明

阿巴斯导演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获第42届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

伊朗的儿童片就此在伊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影片中非职业演员的孩子,用最清澈的目光和纯真的举动打动着每一个观影者的内心。

阿巴斯选择儿童片并不是一个偶然。伊朗有着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以及宗教管制,很多题材都是敏感话题,导演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选择透过“儿童”纯真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阿穆德纯真的眼神

阿巴斯在拍摄完《橄榄树下的情人》接受采访时说道:“电影是一个立方体。我觉得,当人们拍摄立方体的一个面时,必须想到还有其它的面和其他可能存在的边界。道理很简单,不应该忘记立方体有六个面,就象这块方糖。”

或许,阿巴斯的电影能帮助我们看清其中的一面。

02

马基德·马基迪《小鞋子》(年)

马基德·马基迪在创作《小鞋子》的时候,一直无法定下一个结局。

最开始设定的结局是父亲给兄妹两人各买了一双新鞋,但是马基德·马基迪认为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平淡无奇。

马基迪说:“如果一部电影的高潮做的很好,但结局一般,这部电影是不成功的。如果开始平淡无奇,但结局很棒,这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马基德·马基迪曾说:“好剧本是一部电影最好的资本。”

电影《小鞋子》最后的结局是,阿里把脚放在池塘里,红色的鱼儿游弋在他的小脚丫周围。

鱼儿游在阿里的小脚丫周围

《小鞋子》是伊朗电影史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创下了伊朗当年票房记录——万美元。

影片用最平淡的日常生活,表达着这个家庭生活的不易却美好的瞬间。

阿里为帮助妹妹有一双新鞋,在长跑比赛中努力的想要赢得第三名;

阿里为妹妹奔跑

妹妹为了哥哥不挨骂,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去上学被同学嘲笑;

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还是努力操持着家中的生活;

父亲用微薄的薪水维持家用,在拮据的生活条件下还是为兄妹俩买了新鞋……

父亲给兄妹二人买的新鞋子

这种极为自然的演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也离不开导演对于小演员的“调教”。

为了让阿里在一场戏中演出愤怒、委屈、悲伤的复杂表情,导演就假意训斥助手没有照顾好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要开除助手,因为孩子们和助手拍戏时生活在一起十分的熟悉,听到导演的话之后害怕的眼泪汪汪,导演抓紧让摄影师把这一表情拍摄了下来。

马基德·马基迪在现场指导孩子演戏

这部电影原名叫《天堂的孩子》,也许是这两个孩子都是天堂里的天使一样善良,也许是他们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却如同天堂一样美好吧。

03

巴赫曼·戈巴迪《乌龟也会飞》(年)

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伊朗导演拍摄了反映伊朗库尔德人苦难生活的处女长片《醉马时刻》——同时也是第一部伊朗库尔德人拍摄的电影,震惊了国际影坛,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他就是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学生巴赫曼·戈巴迪。

导演巴赫曼·戈巴迪

《乌龟也会飞》更像是导演对于自己童年现实生活的再次演绎,巴赫曼·戈巴迪的童年和青少年期生活就十分艰苦,并且见证了伊朗、伊拉克残酷的战争历史。

电影中的孩子们在一个叫库尔德斯坦的地方,他们在战争面前过早的成熟,为了生存去硝烟过后的战场上挖地雷。

其中,孩子王(卫星)的忠实跟班——帕修就因为挖地雷而伤残,走路一瘸一拐。

为了生存挖地雷,很多孩子都四肢残缺

而这可能只是悲惨命运的开始,因为故事发生在美国—伊拉克战争之前。

伊拉克的独裁暴政让这群孩子已经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之中了,而美国大兵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可预见的光明吗?

愿世界和平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玩笑话,而是真心实意的期盼着生活能够更加幸福的孩子们最纯真的愿望。

五年之后,导演巴赫曼·戈巴迪凭借他的影片《无人知晓的波斯猫》成功挤上伊朗政府的黑名单。

戈巴迪本人曾经表示过:“如果我没有成为一个电影人,那我会是一名音乐人。”

导演巴赫曼·戈巴迪,在每一个访问里都说:“我不能回家了,所以,我住在伊斯坦布尔。”

04

萨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背马鞍的男孩》(年)

伊朗电影除了阿巴斯,还有一个就是玛克玛尔巴夫家族。为什么是家族呢?

这一切要从一个年轻人说起。

穆森·玛克玛尔巴夫年轻的时候因为参与政治活动而被捕,在经历牢狱之灾后的他,认为伊朗的问题出现在文化上,只有艺术创作才能根本的解决伊朗社会问题。

穆森·玛克玛尔巴夫与阿巴斯在电影《特写》中

年,穆森·玛克玛尔巴夫创立了“穆森·玛克玛尔巴夫家族电影学校”。穆森的家族成员也在这个电影学校接受电影教育,妻子玛尔齐埃赫·梅什基尼,大女儿萨米拉·玛克玛尔巴夫,小女儿汉娜·玛克玛尔巴夫,以及儿子梅赛姆·玛克玛尔巴夫,从此之后伊朗电影有了新的力量。

萨米拉与父亲穆森

《背马鞍的男孩》已经是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第七部电影作品了,她拍过的七部作品某瓣评分都在7.5分以上。

这部电影有争议,因为一部分人表示不能接受如此之惨的故事。

某瓣的网友评价

不管争议如何,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和其父亲想通过这部影片,用原本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份来表现,在看似现代的伊朗社会,为何会在孩子的口中出现像“驾”那样的对待动物的野蛮语言?

身体残疾的小主人对精神残疾的男仆人的驯化,让人性在极权中逐渐消失。

本片被称为《悲惨世界》的伊朗版

穆森·玛克玛尔巴夫在采访时曾提到:“十年前我从伊朗转移到阿富汗工作,受到了伊朗政府的警告。之后我的大女儿萨米拉在塔吉克斯坦拍摄《背马鞍的男孩》(Two-LeggedHorse)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迫于伊朗政府的压力,全家人不得不由塔吉克斯坦辗转至巴黎,两年后迁居伦敦。我们的电影之家现在位于伦敦,会在格鲁吉亚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家族的五位成员都进行着不同的电影项目,我们也不会再回到伊朗了。”

05

文森特·帕兰德/玛嘉·莎塔琵

《我在伊朗长大》(年)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由玛嘉·莎塔琵带有自传性质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

《我在伊朗长大》全系列共四册书

(面纱,安息日,流浪奥地利,回家)

玛嘉·莎塔琵出生在伊朗德黑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极力反对当时独裁执政的沙赫。莎塔琵母亲一方的祖父是卡扎尔王朝的王子,他在随后王朝颠覆之后被投入监牢。14岁那年,为了让她脱离伊朗环境,父母送她去奥地利上学。

玛嘉·莎塔琵酷似苏珊·桑塔格

影片中描述了很多伊朗当时,甚至是现在的伊朗社会现实。

女性围头巾;

世界各地的女性游客,在进入伊朗的海关时必须围头巾

各种抗议游行;

-年伊朗示威是自年12月28日起在伊朗发动的一连串示威。

对于同性恋的讨论;

在伊朗当同性恋,95%不敢“出柜”

极其强烈的反抗、反叛精神,等等。

“朋克不死”

但是,非常难以想象的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左右,伊朗居然是个卷毛发型、迷你短裙、酒和party、摇滚乐等世俗化国家。

青年男女在一起晒太阳\图片来自网易看客

对比现在的伊朗街头,那个时代的伊朗是自由、热情、开放、充斥着年轻荷尔蒙的。

那么,现在的伊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国家呢?

日谈公园邀请到北大国际政治系的敢叔和哈佛大学伊朗学博士,同时也是天书广播的主讲人张湛,带领大家了解到真实的伊朗是什么样子的!

欢迎戳此链接或者扫描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hetsh/54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