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作家金善美《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读后感,将书中的精华分享与各位,希望对广大父母,青少年教育工作者能有所启发。
韩国妈妈金善美是个喜欢登山的人,有两个女儿,她在空闲时间经常带孩子们去野营、登山,而且她还是一位山岳杂志的记者。年,她写了《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这本书。
这本书不像其他琳琅满目的各种自然教育书籍,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儿童心理学之类的理论读物,就是一位普通家长带孩子登山中的感悟和经验。语言朴实,却能激起你的感动;道理浅显,却能准确定义登山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的地方。一般来说,登山教育并不是为了教导孩子,而是促使父母从大大小小的失败和经验中反省自己。因为登山是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挥汗如雨才能爬到山顶的真正的身体哲学。但是我们明白我们攀登的不是高山,而是精神上的高度。——《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
为什么登山对孩子来说,是必需的?
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Pestalozzi,-,享年81岁)说:“把孩子送到大自然的怀抱吧,在山坡、田野中教导孩子吧,在这里孩子会听到更美妙的声音,那一刻孩子们拥抱自由的感觉会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力量。”
不论在哪里,不管是高是矮,山都是可以让心灵得到依靠的向阳山坡。拥有山的童年时光是温暖的。
登山是人的一种本能
孩子从本能上来说是喜欢爬行的。听到爸爸妈妈在饭桌上谈话的声音,孩子们会使出吃奶的劲想要爬上去瞧一瞧,一摇一晃开始走路的孩子的眼睛的高度所能看到的世界只是一个完全像巨人一样的大人的腿。孩子想要爬到大人的腿之上的世界看一看。这并不是单纯地进行位置移动的欲望,这与在人生中想要有所成就的终极目标有些相似。
早期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探险家汤姆(TomGeorgeLongstaff,-)曾经说过“登山是人的第一本能,人们想通过登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与原生态的大自然的邂逅就是和被我们遗忘掉的人类本能的一种邂逅。
智能化时代,正把孩子一步步变成“傻瓜”
教给孩子使用电脑、给孩子买手机的人正是父母!!父母是不是忽视了和孩子一起双眼对视进行谈话,却沉浸在给孩子照相,然后发朋友圈呢?娃不是拿来在手机上晒的,而是真要带他们到户外的阳光下去晒的!!
父母只有首先在自己的人生中播下道德权威的种子,才有可能让孩子意识到周围的人生。仅凭这个理由,我们关掉电视、手机而是带孩子去爬山的理由是不是很充分呢?
登山是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
登山是一项没有围墙的、广阔雄伟的、有趣的天然运动,也是一所即使没有老师,爸爸妈妈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学习的没有门槛的学校。
韩国京畿道汝州市商业中学的校长全宛勤在全校大力推广登山运动,陪伴孩子们一起爬山和探险。他这样说:
“和孩子们一起登山,让我领悟到自己的做人标准和作为老师所应该前进的方向,我希望这种经验能够成为更好的教育活动的基础。老师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去登山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根本没有问题学生或者不适应环境的学生。
从大自然中学习,在大自然中成长
“我在山顶看到的不是山而是人,成功的探险背后所隐藏的伟大的经验,使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己。”——登山皇帝梅森纳尔
在变化无常的大自然面前我们自己只是一个脆弱的存在,并从中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登山的过程会赠与我们无限的喜悦。
身心得到发展
登山的最大优点就是它是最有效地活用五官的全身运动,还有一大优点是登山者能在最舒适的环境中一边欣赏魅力的景致一边运动,同时还能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登山对于解除眼睛疲劳也十分有效,最好的一点是在大自然中能呼吸新鲜的空气,让内心安静下来。
唤醒冒险的潜力
让人类热爱冒险的基因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复苏吧!把孩子带入到登山的世界,他们就不会向现实低头,同时这也是赠送给孩子们的一个礼物,这让他们拥有朝着更好的人生前进的坚强的精神。
用富有创意的方式解决难题时的喜悦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登山的含义,就要培养一种最基本的自立能力,这就造就了在任何的恶劣条件下都不会失去希望的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登山教给孩子的是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得以生活下去的生存技术。
克服困难的力量
我们不会按照其他人或者是多数人的步伐行走,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状态行走。换句话说,登山活动是一所教授给你意志和自由的学校,随着时间的流逝,登山会让行走的人与感到困扰的挫折感、疲惫、痛苦等作斗争——ChristopheLamoure《走路的哲学》
治愈不安和矛盾的力量
某个时期,孩子变得寡言少语,莫名其妙地心烦,孩子关上了走向父母的大门,沉浸在游戏和电脑世界中,并把它们当做安全出口,但在那里也没有真正的自由。
在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念叨孩子,还是准备好背包默默地带孩子去爬山比较好。登山使孩子忘记让人疲惫的现实,从追求更大的刺激来说,登山就像毒品和游戏一样,让人上瘾。但登山不像有害健康的游戏的药物,登山会产生使我们的身体感觉到幸福的荷尔蒙。
研究结果表明,登山后第二天血液中的β内啡肽的含量上升10%-20%。在大脑分泌的荷尔蒙中,β内啡肽的功能最厉害,它是缓解疼痛,让心情变得舒畅的天然麻醉剂。不仅如此,它还使脑部的技能活跃起来,也形成了应对压力的免疫力,因此它有助于学习劳累的青少年缓解疲劳。
登山是面临极端生活时需要的一门技术
山脉是一所没有任何束缚的学校。可以带孩子体验一下两天一夜的登山活动,体验一下在山上打泉水,用炉具做饭,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在这种不能随便使用电和水的自然环境中,凡事都要依靠自己来解决,通过这种生活,孩子们会学会感恩琐碎的日常生活。虽然深入大自然的过程会让人感到不舒适,但体会简单的生活的深刻寓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身心疼痛的孩子也可以登山
登山在治疗身体残疾或自闭症儿童方面也正发挥着显著的效果。
南起哲先生从年开始和登山协会的成员一起致力于帮助不方便去户外活动的残疾儿童进行登山活动,该项目名称“麦粒天使登山活动”,年被编著成《爱,即便如此,还是爱》一书。
在自然的课堂中,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虫子,它的生命也不能随意被践踏,这可以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也使孩子更容易理解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么做的优点是使残疾儿童在和正常儿童一起自由玩耍、和谐相处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正常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爱心以及领导力等方面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与自然相遇中,快乐是第一位
大人们都望子成龙,现在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到极限挑战训练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精神。
孩子在学校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家长如果逼迫孩子使他们即使身处大自然也还要继续参与激烈的竞争,这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孩子遇见自然的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在与自然相遇中,快乐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能尽情享受山和原野以及大海所带来的快乐,那么在这些地方偶然遇到的困难反而会让孩子在解决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
但如果你认为人为制造出来的痛苦会让孩子得到锻炼,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没有必要教导孩子形成步调一致的奴隶,大自然并不是战场,大自然首先应该是可以学习的学校,其次是可以医院。通过登山,孩子应该学会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成长,并不是企图征服自然。
如何和孩子开始登山?
孩子几岁开始可以带着去登山?
这个问题完全取决于父母本身。但对于孩子来说,由于无法预知会发生什么,所以他们会惴惴不安,因此在登山中,孩子的安全问题父母要全权负责。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不建议带低龄的孩子去攀登高海拔山峰,毕竟他们身心还在发育,高海拔长期缺氧的环境对孩子的发育还是有害的。有说法是12岁之前避免到高海拔地区,但似乎也没有太多科研数据证明害处有多大,目前登顶珠峰的世界最小者仅仅13岁。
韩国KOLON登山学校的校长李永岱建议大家:“不要带着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进行劳累的登山活动,我看有的家长把孩子背在背带里去爬山,这种行为不利于孩子的血液循环,还会导致孩子体温急速下降,因此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在生活中发现山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好奇什么是山?山是怎么来的?所以在开始登山前,首先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讲一讲自己对山的认识,彼此交流讨论一下。还可以陪孩子做些文字游戏,认识关于山的文字和来历,画一画自然是什么样子。
和孩子这样聊关于山的话题,并不是单纯地只为唤起孩子的好奇心,而是要从父母自己开始,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山,并从此开启登山的旅程。如果孩子大了,还可以找出一些有山的诗歌、歌曲等。
从在森林中行走开始吧!
德国的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让我们遮盖上数字和文字,回归自然吧。”
教育的目标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所亲自观察到、聆听到、吸收到、感受到的情感。如果孩子能够走进森林,那么孩子会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在森林里玩耍会让孩子变得健健康康,结结实实。现在很多学校幼儿园担心弄脏衣服,铺上人工草坪,带上VR眼镜去感受大自然都是一些愚蠢的行为。
所以即便是在孩子上小学的前一年,也试着每周一次带孩子去离您比较近的山上的森林吧,哪怕是附近的小公园也可以!实在不行一个月一次,然后坚持一年。
想一想,孩子的脚丫会记住那些一起走过的时光,那些走在机耕路上,之后变得泥泞不堪,最后又变得结结实实的道路上的时光。就像卢梭说的一样,人生道路上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自己的脚,现在的孩子已经渐渐地很少到处奔跑了。
登山中需要谨记的事儿
登顶不是最终目标
与其一心想要攀登高山,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