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人心!
为保障残障人士自由、平等地在社会上生活、发展,深圳率先就无障碍城市建设专门立法。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在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公开征求意见,最快于本月底首次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相比年出台的《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将建设内容从设施环境、信息交流环境建设扩展到理念文化、标准体系、智慧无障碍建设等领域,更涵盖无障碍产业发展和社会融合、服务促进、社会参与等。《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还扩大了民事公益诉讼范围,将未按照无障碍标准规范进行建设或者损坏、侵占无障碍设施,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纳入民事公益诉讼范围,并授权市残联、妇联可以作为诉讼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以强化司法保护......近年来,深圳残疾人各项工作及其发展理念、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而这背后,是深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的努力推进。
侯伊莎全身心投入残疾人事业,带领深圳市残联,以残疾人融入社会为中心,力推无障碍城市建设,在理念、制度、设施、改革、服务等领域疾驰掘进,为残疾朋友平等、参与、共享照亮了无障碍通道。
深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
今年,已经是侯伊莎在深圳残联任职的第4年。
上个月,侯伊莎率队前往新疆喀什调研,大米和小米创始人姜英爽(大米)等人陪同。因此机缘,记者出身的大米做了她一直以来很想做的事,与同做过记者的侯伊莎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深入访谈。
这一次,侯伊莎是讲述者。
让城市成为所有人的城市——大米对话侯伊莎大米:作为深圳的残障人士家庭们,最骄傲的就是身在特区的福利和不断传来的好消息!侯伊莎:是的,最激动人心的,是深圳率先就无障碍城市建设专门立法!还有,深圳正修订《深圳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办法》,相应提高救助标准,其中包括提高家庭托养的补贴标准,并将重度残疾人的社区照料服务逐步纳入救助服务范围。另外,深圳已起草完成长期护理保险“1+6”政策初稿,拟将中度和重度的失能失智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大家可以期待;●●●大米:这4年的残联工作,对您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侯伊莎:来到残联前,我在民政局工作了很多年,也做残疾人相关的工作,但那时候,视角就是把残疾人纳入贫困群体,帮他们把生活水平提高一点。进入残联,就发现福利只是一个部分,残疾人工作包含了方方面面。比如,你会发现,城市的残障人口远比你想象的多,也会发现其实有好多残障者不是穷人,还有很多虽然是残疾人,但是他有才华、有特长,他需要的,是在这个社会中发展和实现自我的机会。有一次,我去参加了一个残疾人招聘会,看到来应聘的残障朋友都穿得很时尚大方,神情也很阳光,让人压根没有觉得这是一场特殊的招聘会。很多知名度很高的企业都来现场招聘员工,用人单位也并不认为这是对残疾人的特殊关照,只是企业发展成熟后理所应当的社会行为。我当时真的特别开心,特别感动。各种各样的碰撞启发我们,残障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上不了坡时有好心人扶一把吗?是无法融入校园时,老师和学生们的爱心照顾吗,还是痛苦的时候,有人抹一把眼泪?不是,他们需要的,是可以跟你、跟我一样,拥有共同在这个城市中生存、学习、发展、实现自我的制度基础。我们支持残障人士的角度,不能再是传统的照顾一下,或者是简单帮扶,而是要从城市这个客体的角度,去考虑怎么调整,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进来,让这个城市照顾到所有人。所以这4年,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侯伊莎理事长在做无障碍相关演讲大米:无障碍城市条例和无障碍环境条例有什么区别?重新修订的意义是什么?侯伊莎:深圳市创建无障碍的工作已经有十来年,从年就率先制定出台了《深圳市建设无障碍环境条例》,但问题是,目前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往往呈碎片化,整体通用性都不强。这个结果也让我们反省,如果城市管理者思想不变,硬体的环境、条件改造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反而可能会制造更多障碍。如果城市现行制度、文化并没有真正把残障人士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去对待,就不会觉得,一个建筑没有无障碍设施,一所学校没有特教资源是不合规的,是羞耻的。我曾去慰问过不同类型的残障家庭,比如有的自闭症家庭,孩子21岁了,没有上学、没有工作、也没有去托养,妈妈需要每天都花时间来照顾,深刻感受到一家人的不容易。所以,从建设无障碍环境,到建设无障碍城市,是希望从改变硬件,上升到改变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理念,它可以涉及到一个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残障人士入学、出行、托养、就业等等。但是,有了这些观念还不行,如果不立法,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形成的探索和成果,就可能会因一些变动或认识的不统一作废,所以我们要把它制定成法条,以保证更多资源和已经形成的人力物力朝这个方向继续推进。●●●大米:那无障碍城市理念能真正被大多数人接受吗?侯伊莎:打造无障碍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对残障者的照顾或者关怀,而是对我们每个人权益的保障。现在,全球残疾率已达15%,即便是健全人,平均每个人一生中也有11%左右时间有障碍,差异仅在于有些人在人生早期、有些人在人生中期、有些人在人生晚期。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无障碍城市建设就是要补上这一口,所以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中说过,无障碍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共同福利。过去因为残疾人少、社会不发达,只能先把大多数人的问题搞好,但现在社会物质条件和很多高新技术已经能够支撑他们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侯伊莎理事长在深圳探望障碍家庭大米:那你认为,深圳什么时候才能建成无障碍城市?侯伊莎:在深圳探索无障碍建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深圳本身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验田;其次,现在无障碍建设已经成为深圳名片,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再者就是深圳本身的经济、技术基础,开放、平等的文化底色等等尽管深圳已经是世界一流城市,我认为,要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无障碍城市,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不过,我们在做的很多事,其实都在靠近它。比如,深圳残联近两年一直在推进无障碍全纳教育、开发特殊人力资源、打造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作无障碍改造、支持辅具生产研发等无障碍产业的发展等等。●●●特殊教育搞得越好,我们越失败!大米:除了无障碍城市建设,深圳对于残障儿童的福利有哪些比较大的变化?侯伊莎:儿童这一块,我们大幅提高了残障少年儿童康复服务的救助补贴标准,补贴金额最高是每人每年5万元,我们还开通了异地网络报销,反正就是尽可能减少家长的障碍。还有就是,根据残障人士的康复特点,国家规定的残障人士抢救性康复年龄是0-6岁,而现在我们根据家长的诉求对救助对象年龄上限由原来的16周岁扩大为18周岁,即康复救助对象为0至18周岁(含18岁)的户籍持证残疾少年儿童。目前只有深圳市扩大到这一范围。
(相关文章:!特殊儿童(青少年)最幸福的中国内地城市出炉——)大米:除了儿童康复,深圳近两年很多区都建起了不错的特殊学校,怎么去看这个变化?侯伊莎:这也是残联的工作之一,但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做特殊教育并不是要把孩子永远隔离起来,我们希望特殊学校的孩子将来也可以都进入普校,可以融入这个社会。我的极端之言是,特殊教育搞得越好,越失败。所以我们当前正在抓紧立法,推进融合教育;提高特殊需要孩子在普校随班就读的一些支持补贴等等。侯伊莎理事长参观深圳大米和小米儿童康复干预中心(相关文章:深圳残联理事长侯伊莎:用爱心和标准打造深圳特殊教育的未来模式!)大米: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深圳做残疾人工作是不是也是一种幸福?侯伊莎:深圳提倡包容、开放、平等、创新的文化,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工作特点。无论是对残障人士,还是提供服务的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只要做得好、只要有价值,只要对残疾人群体有帮助,我们都是尽可能提供支持,尽力减少一些程序上的障碍。残障群体是最难的群体,家长们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仅仅只靠事业单位、靠民非去推动是不够的。但是,一家像大米和小米一样的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就能解决很多迫切的需求。比如对定点康复机构的选择,我不是以所谓的编制单位为本。不管你是民非,还是社会企业,我们考察的重点只是你的服务水平、康复模式是否达标、科学。所以,大米和小米第一家在深圳的康复机构,就高分拿下了残联定点康复认证。(相关文章:高分通过!大小米训练基地成为深圳市残联定点机构)当社会组织需要创新服务模式,甚至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我不会因为害怕麻烦、困难、挑战而退缩,恰恰是,越有挑战就越要迎难而上。我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深圳做不到,哪里能做到。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从事热爱的事业,的确是一种幸福。●●●大米:如果你有一天离开现在的工作,你还会做跟障碍人士家庭相关的事情吗?侯伊莎:我做过老师,当过记者,到民政局工作多年,最后来了残联,我常常说自己是在命运的牵引下,不由自主卷进了为残障人士奋斗的事业中来。对我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个岗位,而是值得我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事业,以后即便退休、离开,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参与它。大米后记:
认识侯伊莎,缘起6年前的四叶草年会,时任民政局副局长的她,来参加了我们的年会,参加了四叶草自闭症家庭救助基金的成立揭幕,还给自闭症患儿家庭写了一首深情的诗歌并当场朗诵。(相关文章:这个晚上,深圳市残联理事长侯伊莎写了一首诗---)这几年,她多次来大小米调研,并推动深圳多家障碍儿童康复机构定点工作和深圳的融合教育,深圳障碍儿童家庭的补贴政策也是全国领先,还在中国残联副主席程凯的号召下,深圳残联带队去新疆喀什等调研。她一直鼓励我,好好做好这份事业。采访让我难忘,那句“特殊教育搞得越好,我们越失败”那句话最让我动容。而让无障碍的理念,成为法规,在特区落地,生根,多么伟大和美好的心愿,实现了!是的,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眼泪,是可以跟你、跟我一样,拥有共同在这个城市中生存、学习、发展、实现自我的制度基础。采访结束,最动人的,是她对我和自媒体的小伙伴说:“我最难忘的,还是我当媒体记者时候的岁月和责任。”我懂得。我记得。大米年12月9日晚-END-我是大米每天都在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