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如同“折翼天使”:有腿,却迈不出稳健的步伐;有嘴,却喊不出爸爸妈妈;有耳,却听不见美妙的音乐……对于他们而言,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帮助恢复或补偿损伤的功能,是奔向梦想的重要途径。
孩子是家庭、社会的未来,康复一名残疾儿童,就能解放一个家庭,就能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
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市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市残联积极推动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改善残疾儿童康复状况,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
年以来,我市依托各类康复机构,累计为多名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服务。年,共为名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服务,其中,市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共为名学龄前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教育服务,经过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成效明显,入普率逐年上升,其中,听障儿童入普率连续5年保持在85%以上,年,31名特殊儿童成功转介到普幼、普小,听障儿童入普率达到%,创历史新高。
爱心守护“折翼天使”迎来新希望
1政策助力听障儿童上学了提起涛涛、美美兄妹俩,市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的老师、家长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尽管兄妹俩已经分别转介到普小、普幼读书,但他们在该中心仍然拥有很高的“人气”。谈起孩子,妈妈阿秀总是满脸笑意和骄傲,也常常感慨:“没想到可以过上今天这种好日子!”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涛涛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许多欢笑和甜蜜,但涛涛到了两岁还不会说话,也不会叫“爸爸、妈妈”,于是,医院检查,被医生告知:涛涛存在极重度听力损失。
“当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阿秀回忆道,那段时间整个家庭也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后来,涛涛顺利通过了国家“七彩梦行动计划”聋儿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的筛查,成功植入人工耳蜗,并进入市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接受康复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植入人工耳蜗后第10个月,涛涛终于开口第一次喊“妈妈”,阿秀当场留下了幸福的眼泪。
考虑涛涛以后能有个伴,涛涛爸妈再三商量后决定生二孩。可上天却又跟这个家庭开了个玩笑,妹妹出生后6个月也被确诊为极重度听力损失。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我哭了一路,真不知道上辈子做错了什么。”阿秀说。
所幸,妹妹也成为了“广东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的受助儿童,成功植入人工耳蜗。术后,通过听觉口语法的专业训练,妹妹的听觉语言能力飞速进步,日常沟通、唱歌、讲故事都不在话下。
现在,妹妹已转介到普通幼儿园读书,性格活泼的她,喜欢唱歌、跳舞,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在普通小学就读的涛涛,开朗友善的性格让他在班上拥有不少好朋友。
兄妹俩的康复与成长,让阿秀感到非常欣慰,脸上经常挂着灿烂而幸福的笑容。她感慨地说:“正是国家强有力的救助政策,正是各级政府的格外关心、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