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粉圈文化

浅析粉圈文化

想必每日在互联网冲浪的朋友这段时间总会看到一个人名,两个字母和四个数字——肖战、AO3、,原本是小圈子之间的冲突短短几天之内就演变成了席卷整个中文互联网的狂潮,事情的发展云诡波谲,都能当成一部悬疑电影的题材了,因为你永远都猜不到最终结局会是什么样子的。

文|何艾沙、孟向萌、张倩、郭子嫣、宋碧

编辑|唐雪

什么是粉圈文化

「粉圈」是粉丝对自己所属的追星群体的统称,是「粉丝圈」的简称,也叫「饭圈」。

在我国,追星的人群大多为十几或二十几岁的青少年,而「饭圈」也基本上由这一类群体构成,但饭圈的主要构成群体多为未成年的女孩,追的明星一般都是长相十分出众的艺人,所以他们靠长相就能收获大批粉丝,通常被称之为「爱豆(idol)」。

饭圈一般是艺人经纪公司为将自己艺人的粉丝套牢而组织起来的团体,可以说是明星来培养或稳固自己的追随者的。在「圈」内,每个粉丝的主要活动就是为自己的爱豆应援,有钱可以拿钱,没钱的可以卖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有人负责拍照修图发图,有人负责视频剪辑,有人负责其他人对自己粉丝的评论,有人负责转发和数据。

粉丝们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完全就只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让自己的偶像变得更好更红。虽然每个明星都有一套自己的应援文化,但应援活动八九不离十就是举灯牌、接机、比数据、拼流量、炒话题等几种,从上到下俨然已经成为每个流量明星走红的必要套路。

因为每个粉丝喜欢自家爱豆的原因不一样,粉丝又因此分成了不同的小圈子,每个圈子又有了不同的名称:亲妈粉、女友粉、事业粉、唯粉、团粉、CP粉等,导致从饭圈诞生的那一天起,饭圈就呈现出了为互联网舆论战争而生的特质了,不同明星的粉丝会互相「battle」,连同一个明星的粉丝之间都会battle个不停。

粉圈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日本和韩国,偶像产业在90年代就已经起步,随后形成了会员制的商业模式。粉丝们需要先购买经纪公司的会员资格。相当于付费获取「粉籍」,从而获得收取偶像相关会刊、观看偶像相关的影像和优先购买活动门票等资格。

但在中国由于娱乐行业发展起步较日韩更晚且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缘故,发展出了与之截然不同的「饭圈经济」。

如果说要给饭圈经济划定一个元年,将它划在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份。这一年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就是第二届《超级女声》。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二届《超女》产生了强大的破壁效应,当年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台,第二届《超女》的同时段收视率以压倒性优势占据首位,「超女」们的粉丝团也应运而生。

在这一时期,粉丝团们以各自明星的贴吧为其舆论主阵地,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力组织,用超女时代的粉丝说法就是「无组织有纪律」。粉丝们各为其主,讨论自家明星的事情。鲜有「出圈」的情况,只有少数粉丝的越界行为引起过几次舆论对抗,。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和平发展,各自为战。

年是又一个重要的分界线。这一年国内娱乐圈出现了一批粉丝人数高涨的艺人,包括「归国四子」、TFBOYS等。这些艺人开辟了饭圈的雏形,也就是「流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鹿晗。

这一批明星有着非常明显的饭圈明星特质: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具有庞大的流量数据、高度依托贩卖自己而非艺术作品获取收益,依靠互联网平台积累知名度。

但他们和后面的饭圈偶像存在着一个根本差异:他们和经纪公司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没有那么严重。像是「归国四子」四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独立艺人工作室,和经纪公司保持合作关系。他们吃到了最早的流量红利,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份红利中获益要比后来者多得多。

这一时期的流量艺人粉丝团有了非常明显的饭圈雏形:首先粉丝内部形成了一个具有阶级性和分工的群体。一部分狂热的粉丝和大v成为了「粉头」,要求加入粉丝团的普通粉丝完成各种任务来增强自家偶像的互联网舆论声音。包括控评、锁厂、刷超话等手段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撕逼」强化了粉丝团体的内部凝聚力,推动粉丝团体向饭圈方向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被称为偶像元年的年,彻底地改变了偶像文化的玩法。

将其称之为偶像经济3.0粉丝经济4.0资本终极骚操作之自产自销掌控一切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有流量还可以更为所欲为的时代——造星时代。

造星时代起始于年的网络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和《创造》。这两部网综展现的是偶像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经纪公司和媒体公司的资本合流。

上一代流量明星可以不依赖经纪公司,因为所有的媒体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他们的经纪人,从这里开始中国的偶像不仅和日韩偶像一样完全沦为资本的傀儡,还被卷入了一场彻底的运气游戏。谁能火完全取决于资本想让谁火。

粉圈内部的运营

从外部关系来说,饭圈彻底地倒向了资本一方,从自发组成的粉丝团体演变成了受资本所操纵的互联网舆论战争机器。

更离谱的是,粉丝们不仅干活,同样也要掏钱「支持」偶像,从形形色色的众筹和周边贩卖到组织粉丝为偶像出演的电影「锁厂」,为偶像的艺术作品「刷数据」再到到以偶像的名义组织慈善活动赚取外部曝光和外界好感。不光义务劳动还掏钱倒贴。「粉丝经济」就是这么恐怖。

从内部的组织架构来说,饭圈形成了稳定的阶级,粉头是饭圈中的顶层,奉经纪公司承运,偶像诏曰来指挥普通粉丝行动。狂热的「大粉」是这个组织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出钱出力,承担着偶像的水军和消费者两重职责。而普通的小粉丝和泛粉则是这个圈子中的底层,没钱的被指责「白嫖」,不愿参与这种义务水军劳动的被指责「不想让自家哥哥红」。

在分工方面,饭圈形成了一种完善的分工架构,包括摄影组、数据组、文案组、控评组、反黑组等分工明确的任务组别。基本上接管了之前明星的宣发工作室全部职能。最重要的是,饭圈呈现出了一种「宗教模式」。当教会造神,教士传神,教众信神演变成资本造偶像,粉头传偶像,粉丝拜偶像之后,饭圈走向了极端。他们不接受质疑,不接受他们认为的「抹黑」,也不接受外界的任何声音。

当他们只能听见一个偶像的声音时,饭圈彻底变成了一台无法从外界输入,只能向外界输出的「舆论机器」。

饭圈没有反战主义,只有反战败主义。历次饭圈撕逼事件的模式都是脑残粉冲锋陷阵,理智粉反串路人拉偏架,粉头负责在引起舆论批评后将闹得最欢的「临时工」开除粉籍。但他们从中吸取的教训只有「我们为什么会输」,结局就是「对不起,下次还敢」。

从当初到现在,「饭圈文化」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入侵了动画、电竞、体育等等别的小众圈子,我们抵抗不了它们,能做的就是警惕它们。

粉圈也是一个团体,也有等级制度。任何群体中都有无形的等级制度,但饭圈的这种等级制度更多提现在意识形态上,而不是物质上,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我们先来了解下粉圈都有哪些存在。

首先是后援会会长,他肩负着很重要的职责。一要投入时间,尤其是有当地活动的时候,时间上比较空余且自由就比较重要。二是吃苦在前,作为会长虽然献花之类的近距离互动的福利常有,但前提是你需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三是团结粉丝,在办活动的时候通知其他粉丝,管理粉丝等。四是财务公开,粉丝们会给自己的偶像集资,买礼物等,涉及到财务问题的纠纷有很多,需要处理好这些相关事宜。

粉头是粉丝中素质比较高的那一部分,通常自身拥有一技之长,比如画画,摄影,修图等,并且有较强的号召力,属于粉圈中上层的部分,类似于现实中的领导阶层。很多事情都是由粉头引导来做的。例如肖战粉丝举报ao3事件就是由肖战的一个大粉集结了多名粉丝进行实名制举报的。有些粉丝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由此可见粉头的作用。粉头如果素质好,有远见那肯定是有利的,素质不好甚至可能拖垮整个粉圈。

还有一种叫大大,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在追星这件事上,比如专辑可以一次买十张,打榜可以熬一整夜,每次应援活动也都不遗余力的去支持。

还有就是大触级别,每次爱豆出了写真,她都能画各种Q版、做各种桌面,或者精通韩语日语英语,每次新的采访出来她都能很快翻译成中字,还有各种鬼畜或者煽情剪辑信手拈来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类人确实都对爱豆的发展和饭圈的壮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技术粉,唯粉之类的区分。但等级意识形态的区别一般存在于老粉和新粉之间。老粉认为自己对偶像的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都比新粉要多,所以容易在新粉面前产生优越感。

粉圈的日常

首先是控制评论,简称控评。就是粉丝们在平台上点赞回复积极正面的评论,顶到热评上,不好的评论就不理会或者举报。有时候碰到一些瞎写蹭热度的营销号,粉丝会选择直接举报。

控评很大程度上是在压黑粉和乱入的cp粉。粉丝们除了在自己偶像的微博下控评外,还经常在品牌方发的微博下控评,替自己家的偶像刷好感度。粉丝们经常活跃在各大平台,控评已经是他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也有不少人表示,粉丝控评过度其实是在给自家偶像招黑。

监控舆论,基本上每个粉丝群体中,都存在「反黑组」,他们主要主要就是负责监控网上对自己偶像的风评,以及舆论。一旦粉丝发现有黑子言论上广场(即在微博搜索明星名字的时候,出现在搜索结果里的对自己偶像形象不好内容),就可以举报给反黑组。

收到举报后,反黑组首先是联系博主劝删,如果博主坚决不删,反黑组就会组织粉丝统一口径的举报该微博——比如在举报原因上统一选择信息不实,或者涉嫌淫秽等。与「反黑组」一样承担一定舆论引导功能的还有「控评组」,相信许多人都已经了解「控评」的意思。与此相关的还有「屠热评」,代表在微博下面的「热门评论」都被自家人的评论占领。

打榜做数据。打榜就是通过发微博、投票等方式保持榜单名次靠前。微博打榜的意思是刷微博顶上头条。就是将话题刷上热门话题排行。做数据就是在一些平台上做出虚高的数据,粉丝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公司看到他的粉丝可以给他的热度,为了让路人在更多的地方看见他们家偶像,将他们偶像推向更大的平台,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曝光度。

为偶像应援,给偶像过生日。粉丝给自己偶像应援、过生日于他们而言是件大事。就拿TFBOYS的成员之一王源来说,他的粉丝应援连国务院都重视过。王源粉丝不仅在tfboys里面,甚至在娱乐圈都是一个标杆,是粉丝经济下的典型。

首先,王源是第一个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艺人,也就是在这之后,才有一些娱乐公司看到这一契机,随后逐渐在整个娱乐圈流行起来——时代广场的led宣传。其次,王源粉丝在王源生日时候,包下了各大商圈(大陆,港澳台,日韩,美国)的led。

另外王源粉丝的公益做的也是很厉害的,比如说16年生日时候的「抬头一分钟」点亮鸟巢的公益活动,15年的时候组织粉丝活动,收益全部捐给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平时粉丝也一直坚持公益,在微博上搜索「王源公益」,粉丝有一个专门的公益站。其他的应援还有小蛮腰的led,AR黑科技,英国观光巴士的宣传,杭州公共自行车半年的宣传等等。可以说在偶像力量的集结下,粉丝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粉丝与偶像间的联系。粉丝和明星的捆绑可以说越来越紧密了。在海外,Twitter、Instagram、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明星可以绕过媒体、公关与粉丝直接互动,粉丝通过这些「窗口」直接与明星对话。

社交媒体成为「饭圈」的聚集地。投票、打榜、做数据、控评更被认为是饭圈人士的自我修养。但近年不时爆发出的饭圈内外的舆论冲突,也使得圈外人对后者多是负面评价。这些粉丝群体名称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身份标识。

风评的两极

在当下互联网发展迅速之时,一些一线明星,顶级流量的粉丝数目都是几千万以上,他们的发展与粉丝息息相关,粉丝的力量已经不可小觑。每个明星都有属于自己的粉丝团体,粉丝团体不像一个在现实中有明显规定条例的组织或公司,他们大部分的活动都在线上完成,各有各的微博超话、站子,在其中完成他们每天的任务,然后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风评好的粉丝团体不在少数,举个实际例子,易烊千玺的粉丝,他现在微博粉丝数量是万,粉丝名称是千纸鹤,在微博上进行实时搜索易烊千玺这四个字,带出来的相关话题基本没有不好的字眼,话题前三为「易烊千玺抗压能力」、「易烊千玺ins」、「易烊千玺壁纸」。

在粉丝群体中,每天处理微博热搜也是一大重点任务,确保热搜上没有与本家相关的黑色字眼,如有则尽力将热搜,洗广场,尽量带一些好的方面的话题发微博等等。很多路人对易烊千玺的粉丝的态度是:理智,礼貌,能力强。

因为易烊千玺本人是13岁加入现在的组合并出道,也可谓是「养成系」爱豆,所以千玺的粉丝也是一步一步慢慢成长壮大起来的,在他粉丝群体中有很多「著名」事件,其中年音悦台「百团大战」事件,让他的粉丝一战成名。

简单来说,音悦台,是一家音乐平台,它在年组织了一个大型活动,在北上广的地铁站买下了块广告牌,根据粉丝投票数量来决定哪家偶像占据哪块牌子的展示机会。而音悦台的活动页面上只会显示总票数排名在前名的爱豆名字,所以被粉丝戏称为「百团大战」。在这次活动中,他的粉丝被称为「绝对的虐杀者」,「指哪打哪」,活动后期日均票数40-50万票左右,与许魏洲的粉丝一起并称为「两大票仓」。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粉丝大型打投活动,千玺的粉丝竟然为他们爱豆吸引了不少路人缘。他们认为千玺的粉丝理智冷静有素质,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每天抓紧投票,他们的人工投票竟然比某些刷票买机器投的还快。「饭随爱豆」这句话其实没错,易烊千玺的粉丝群体中有很多年龄大的粉丝,认为千玺沉默寡言,少说多干,被他的特质吸引,他的粉丝也将他们认为的爱豆身上的很多优秀品质加以学习,并用来管理下面庞大的粉丝群体。

大部分粉丝理智聪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粉丝的管理有序得当。微博超话管理,各种音频视频图片博,还有个人站子,大粉等等,在他们的爱豆遭黑时不是冲到网络上骂人,而是第一时间去了解事情来龙去脉,降热搜,理智冷静地维护自己爱豆的名誉,等待官方结果。他们有组织,有决策,粉丝里面也有人才出现,比如负责每次应援安利微博的文案,视频的剪辑制作,图片的编辑修改等等,追星也在一种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他们某方面的能力。

粉丝风评不好的群体,就拿此次的肖战粉丝来说。肖战现在微博粉丝数量为万,粉丝名称为小飞侠。这个事件最初起源于饭圈内部,是CP粉(CP是couple的缩写,主要是指粉丝痴爱某综艺或某电视剧中被设置为情侣的一对,并幻想他们在现实中也是一对)与唯粉中的毒唯(只喜欢自己的偶像,但是厌恶并伤害他身边其他艺人的不理智粉丝)之间的战争。

部分唯粉不满CP粉的同人创作,举报了AO3(全称:ArchiveofOurOwn,一个非商业、非营利的同人作品托管网站)和网易LOFTER(国内的文画手聚集地,同时也汇聚了很多其他圈层的小众爱好者)两个平台,最终导致了AO3网站在国内无法登录浏览,从而引发了接下来一系列针对肖战的抵制活动。

虽然「粉丝行为,偶像买单」这句话不是真理,可是这确实是饭圈长久以来形成的公认的规则,可能一个两个粉丝的行为不会上升到偶像,可是一群数量较大的粉丝行为绝对会影响到偶像本人,无论这个举动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因为在旁观者和路人眼里,粉丝是和偶像共生的,同为一体。

现在微博上实时搜索肖战,出现的相关话题都与此次事件相关,基本看不到好的方面的话题。甚至还有一个话题名叫「肖战粉丝饭圈耻辱」,可见这次事件影响之大,涉及大半个娱乐圈和同人圈,这本是粉丝内部的问题,谁知不但没有处理好,还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部分路人觉得肖战有一部分粉丝激进,不理智,在事件发生之后做出的「弥补」行为也是毫无章法,完全乱来,更引得这些平台的创作者和忠实读者发起抵制肖战代言的活动。所以现在肖战的粉丝的最好做法就是闭麦,不要轻易在任何相关平台发言,在大部分人的情绪都异常的情况下,再多的辩解都会变成是在「洗白」,毫无作用力。粉丝的作用可见强大,虽然平时都在为偶像打投吸引路人缘涨粉等付出心血,但有可能自以为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足以摧毁偶像和其他粉丝这一直以来所做的所有努力。

这次事件的源头之一——

巴南区小兔赞比,创作过自己与肖战的同人文,也女化过肖战,也被肖战后援会挂过黑粉。而她是一个初三学生,她成为喜欢肖战的粉丝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们低龄化,情绪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无法瞻前顾后地将一件事情看全面,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跟风受别人只言片语的影响,盲目跟从一些「大粉」,不会自己辨别事情好坏,这样做出的行为往往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和影响。

在全民皆娱的时代,粉丝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明星的得力助手,但稍有不慎也会成为埋在身边的一颗隐性炸弹。

粉圈文化是好是坏

好的方面:

粉丝经济带动传媒生态圈的发展

粉丝们在对偶像的崇拜、喜爱情结的驱动下,会购买与明星相关的产品作为传播互动方式,粉丝认为可以通过不断的购买明星周边、应援产品来拉近与偶像间的距离。粉丝团体也会「挟自身以令商家」,通过消费的方式宣告自己团体的粉丝数量之庞大、消费能力之雄厚,来为自己的偶像换取资源,让偶像更好的发展。

tfboys的粉丝就曾经在知乎上自曝,在偶像生日时购买华尔街led屏,是为了让投资商和业内人士看到自己偶像的影响力和粉丝变现能力,所以才斥巨资做到现象级。投资商自然也是不会放过这块「蛋糕」,因此粉丝与经济公司、投资方成为互惠互利密不可分的「搭档」,带动了明星影视作品、周边产品、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的蓬勃发展,从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粉丝文化促进了社会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发展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根植于网络的亚文化,丰富了社会文化产业,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话语体系,可以看作是对精英主流文化的消解,有利于社会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对文化产业大有益处。

粉丝造势有利于文化输出

许多投资商、制片方甚至政府,都会被当红现象级偶像的影响力所吸引,邀请他们参演电影电视剧,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和海外粉丝观看,达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输出的目的。

比如,不久前上映的《建军大业》,当红的偶像明星几乎全部参演,粉丝们走进电影院支持自家偶像的同时,也会被电影情节所感染,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绪。再比如拥有众多海外粉丝的鹿晗,其参演的《择天记》在YouTube上线6天播放量就突破万大关,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坏的方面:

粉丝:病态追星

由于粉丝长期处于自己的「虚拟团体」中,在群体意识牢固的信息茧房里相互抱团取暖,观点盲从思维单向度,集群意识滋生极易推动群体极化现象。粉丝认为自己的偶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要有人批评自己偶像,就会对他口诛笔伐。粉丝盲目的尊崇、信奉偶像,美化其身上的缺点,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作出很多非理性的行为。粉丝为了维护自家偶像,常常在网上对其他明星蔑视、排斥,甚至辱骂、攻击,污染了网络公共环境。

另外,很多明星饱受「私生饭」的骚扰,「私生」以爱之名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甚至会危害偶像的生命安全。

影视从业者:偶像加持下的「粗制滥造」

当红偶像都有稳定且庞大的粉丝群体,凡是他们参演的影视作品都会有相当程度上的收益保证,部分投资方「经济短视」,似乎认为,无论作品质量如何,只要有当红小花旦的参演,粉丝就会为作品宣传,为作品买单。于是,五毛特效、抠图成像等现象层出不穷,影视行业走上了「快消」的道路,这是十分不利于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的。

媒体:刻意迎合粉丝赚取眼球经济

明星知名度高,粉丝众多,一举一动都会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jetjz/45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