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加油,再来,真棒!”“做得很好,再重复一次……”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走廊里不时传出加油鼓劲声。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着完整的身躯,却无法站立行走;他们并非聋哑,却吐字不清;他们让多少家长承载着无言的痛,却又满怀着期待和希望。他们大多是患有先天疾病、脑瘫、语言肢体障碍、孤独症、发育迟缓等疾病的儿童。
在康复训练中心的作业治疗室里,记者看到有的家长正陪着孩子拼积木、做游戏,有的家长正陪着孩子做趣味手工,还有的家长正借助器械,陪着孩子进行身体康复功能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亲子间的互动与交流。
6岁的倩倩是一名脑瘫患儿,目前正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倩倩妈妈告诉记者,“女儿刚满6个月就被确诊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言语功能障碍混合型的脑瘫残疾,腰上没有力气,一开始坐也坐不住,也不会翻身,说话也比较困难。”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通过电视平台,他们来到了残疾人康复中心。
经过科学评估,康复中心为倩倩量身制定了一套康复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倩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倩倩学会了独立坐起来,改善了上肢协调功能,也可以独立做手工,提高了手指精细功能动作训练和手眼协调能力,在言语表达功能方面也得到明显改善。刚学会走路时,倩倩还需辅助行走器械,而现在,倩倩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倩倩还独立完成了蹲起训练、跪位训练、站立训练等各项功能训练。通过坚持康复训练,倩倩已具备了上幼儿园的能力,今年9月,倩倩入学了。
2岁的王煜来自察右前旗,已经在康复中心进行了9个月的康复训练,他是这里年龄最小的患儿。
王煜的妈妈说,“刚来康复中心时,孩子每天躺着,身体很软,也不会坐,甚至不会和人互动。”
在通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后,王煜情况逐渐好转,现在可以独立爬行和坐立,也学会了和人互动玩耍。每节康复课上,王煜的妈妈都会全程陪同。“虽然很累很辛苦,但看到孩子每天都有变化和进步,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王煜的妈妈满脸欣慰的说道。
医院康复中心成立于年4月,是以针灸、理疗、康复训练等特色专科的科室。受乌兰察布市残疾人联合会委托,该中心成为全市0-8岁抢救性康复工程的定点康复医疗机构。主要是针对脑瘫、发育迟缓、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唐氏综合征、孤独症的儿童进行免费康复训练。经过不断摸索提升,现在已经成为残疾儿童家长信任的康复医疗机构。同时,市残疾人联合会对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了大量的康复设备,现在该中心设备完善,康复项目齐全。每年,康复治疗师会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两至三次培训。到目前为止,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的患儿有余名,均有良好的康复效果。其中,有14名儿童回归社会进入学校学习。
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了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在残疾儿童抢救工程中,每年每位残疾儿童在康复中产生的费用经医保统筹后自付部分由市残联拨付1.5万元进行补贴。除此之外,市残疾人联合会还给每位残疾儿童和陪护人每天30元的伙食补贴,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残疾儿童能够在这里享受全免费康复治疗。同时,医院向乌兰察布市红十字会提出申请,市红十字会启动“天使圆梦”项目为残疾人康复中心解决康复费用15万元,有30名残疾儿童得到救助。
康复治疗师刘珍坦言,“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系统进行,并不是几次就可以达到效果。康复师不仅要有康复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还要有足够的信心。除此之外,家长的配合也非常关键。通过自己的治疗和训练,看到每个孩子一天天的变化,直到他们正常入学,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康复,是不能停歇的事业。
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用温暖和爱照亮每一位残疾儿童的心灵,为我市无数个残疾儿童家庭带去希望和慰藉,让残疾儿童感受生命热度。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年12月17日第3版薄涛/文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