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汗水润湿的面庞,一串串蹒跚但坚定向前的脚印,一句句温暖的感谢话语……连日来,旗残联班子成员带队,联手苏木乡镇街道残联,逐一对残疾、困难儿童进行走访,根据未成年残疾人情况,建档立卡,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方案。
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生活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残疾人家庭幸福,还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大局。旗残联坚持用政策为残疾儿童办实事,用项目为残疾儿童做好事,用智慧为残疾儿童解难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残疾儿童民生,用心托起残疾儿童“稳稳的幸福”。
高粱涨红了脸,苞米咧开了嘴,谷子笑弯了腰……时值金秋,沙圪堵镇永定壕村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色。村民刘慧刚刚跟丈夫忙完农活、饲喂完一群羊,转身回到屋里,围着灶台,开始忙乎午饭。患有脑瘫的13岁小儿子躺在炕上,暖暖的阳光洒在他红彤彤的小脸上。
“你们过来啦,快进屋!快进屋!”看到旗残联工作人员的到来,刘慧俨然是见到了老熟人,赶忙挽起围裙将手抹了一把,笑盈盈地打着招呼。
眼前的一家人,虽说孩子患病,但家里过得红红火火。这原本在村子里就是一家“好人家”,男主外女主内,大儿子学习优异,一家人其乐融融。小儿子的出生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孩子迟迟不能走路,医院做检查,结果是儿子患有脑瘫。从此这家人便开始了求医路。高筑的债台,让夫妻俩喘不过气来,不曾想,这只是开始,刘慧又被查出患有甲亢。一个读书郎、俩个卧病在床。乌云密布的小家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日子没有一点盼头。”刘慧一脸无奈地说。
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时,旗残联的工作人员迈进了他家的门,推开的门照进了一束光。“你家的困境,残联会竭尽全力帮助你们度过难关。”旗残联副理事长黄文华的一句话,犹如一针强心剂,让刘慧看到了希望。
从此各种惠残补贴发放到了刘慧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旗残联还帮助刘慧丈夫学习养殖技术,发展养殖业。工作人员更是隔三差五登门拜访,送政策、送物资、送信心、送关爱。如今,刘慧家羊成群、猪成圈,大儿子也即将从名牌大学毕业,小儿子的病情有所好转……
“如果孩子需要护理床就向残联申请,有困难就跟我们联系。”黄文华嘘寒问暖,随手将元慰问金递到了刘慧手中。“家里能‘翻倒’过来,全凭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残联的大力帮扶。”刘慧满眼含泪用朴素的话语表达着感激之情。
为精准发力,促进残疾儿童家庭提高生活质量,旗残联根据实际需求,因人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帮扶和关爱举措,让残疾儿童享受更好生活。因势利导,以落实保障为基石,兜住残疾儿童民生底线,在生活上送去更多关爱。
“妈妈你看,残联的叔叔阿姨又来咱家了。”刚刚放学的刘烨看到在家门口早早等候的旗残联工作人员,满心欢喜。孩子今年13岁,患有脑积水、侏儒症,租住在沙圪堵镇迎宾社区的一处平房,今年秋季开学,就读于准七中初一年级。10年前,爸爸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也让娘俩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滴水就能滋润心田,扶一把就能迈过一道坎儿。旗残联为了让母女俩过得宽裕些,当得知刘烨的妈妈杨秀丽会擀豆面,就帮助她开了一家小作坊,因为手灵巧,产品质优,残联的工作人员就当起了“王婆”,通过“关系网”替销售,让杨秀丽没有后顾之忧,生活得也很充实。“多亏了残联的相助,才让我有力量走出阴霾。”杨秀丽说。
九月的准格尔旗纳林幼儿园(小学)校园,绿树成荫,书声琅琅。中午放学,8岁的王俞崴在班主任和校领导的带领下,蹦蹦跳跳来到学校的小会议室里。孩子浓眉大眼、聪敏开朗,一身迷彩装校服,精神帅气。王俞崴的父母均患有智力残疾,他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旗残联的工作人员每次过来都会给孩子带一些绘本等书籍,叮嘱孩子的爷爷一定要让孙子去学校念书,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途。
到了适龄,旗残联的工作人员就帮忙带着孩子来到纳林幼儿园(小学)上学,转眼,他已经从幼儿园毕业,又继续在这里上了小学。几年的校园生活,不但旗残联的工作人员时常过来看望他,这里的领导和老师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王俞崴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每天开开心心地生活和读书。
“这是块钱,孩子需要生活用品或是学习用品,老师帮忙买一下,辛苦你们多照顾这个孩子。”黄文华一直牵挂着这个孩子,不停地嘱咐孩子的班主任多费心,给孩子多一些关爱。他将一个蓝色新书包背在了王俞崴的肩膀上,叮嘱他要好好学习,王俞崴开心地笑着,点着头。
据年统计,全旗共有未成年持证残疾人数人。为了进一步健全帮扶体系,旗残联紧紧围绕未成年残疾人康复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关爱工作保障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残疾人工作网络,不断提高康复帮扶质量,促进未成年残疾人健康快乐成长。
近几年,准旗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建设了准格尔旗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医院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科、医院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科和准格尔旗残疾人康复中心,并投建了准格尔旗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插上追逐梦想的“翅膀”。
“残联将针对不同的结亲帮扶对象实施‘1+N’帮扶模式,多方叠加帮扶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尊重残疾儿童、帮助残疾儿童、关爱残疾儿童的保障体系,让残疾儿童生活在友善、包容、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点亮每一个残疾、困难儿童的‘希望之灯’。”黄文华说。
(记者:赵冬霞编辑:杨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