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大家好
想必大家都知道3月3日是什么日子吧!
对了,就是“全国爱耳日”
那耳朵应该怎么去保护呢?
浙江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有哪些?如何申请救助?救助制度的救助内容是什么?
接下来,让我给大家普及一下相关政策内容。
Q:浙江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有哪些?
A:年10月,浙江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制度的实施意见》。救助对象为符合条件的0-6周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多重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上述对象中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不具备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凭县级教育部门出具的缓学或休学证明,年龄可放宽至8周岁;上述对象中具有肢体矫治手术指征的,年龄可放宽至16周岁。
Q:如何申请救助?
A:残疾儿童监护人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地)县(市、区)残联提出申请。咱们江山人就向江山市残疾人联合会申请即可。
Q:救助制度的救助内容是什么?
A:1、基本康复训练。对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接受与残疾类型和医学诊断相对应的康复训练费用的自付部分给予补贴,每人每月元,每年最高0元。
2、辅助器具适配。对残疾儿童配置与残疾类型相符合的基本辅助器具费用给予补贴。辅助器具和种类、评估条件、适配流程、使用年限等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3、人工耳蜗植入。对具有适应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每人免费配置基本型人工耳蜗1台,并给予元的手术等费用补贴。
4、肢体矫治。对具有肢体矫治手术适应指征的肢体、多重残疾儿童,每人给予最高元和的补贴,分别用于手术(含术前必需检查)和术后院内康复训练。每人累计享受不超过2次。
5、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生活补贴。对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的残疾儿童给予每人每月元、每年最高元的补贴,用于接受康复期间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明天计划”和“添翼计划”,由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来源:衢州市残联第二十次全国“爱耳日”宣传册)
在爱耳日来临之际,衢报记者采访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华小刚,了解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保护耳朵的小知识。 耳机越小,所致危害越大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家都至少拥有一副耳机,特别是学生。然而塞上耳机、独享音乐时,它可能正悄无声息地伤害着你的听力。华小刚说,长期带耳机听歌,对听力的影响是极大的。 “曾经接诊过一个高三学生,高考前测听力时,发现有好多都听不见。经检查诊断为高频听力下降,且不可逆,今后只能带助听器生活。”华小刚回忆,这位学生就是每天戴着耳机听歌、玩游戏,有时睡觉都不摘下来,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听力受损。 华小刚告知,我们平时用的耳机也有“玄机”,耳塞越小,危害越大。如入耳式耳机,对听力影响就比头戴式大耳机要大。不过不管戴哪种耳机,都建议控制使用时间,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音量不要太大。“听力一旦受损,很难修复,所以平时预防和保护更为重要。特别提醒学生族一定要严格控制耳机的使用时间。”华小刚提醒。 耳朵不能随便掏,减少掏耳次数 在日常门诊中,因频繁掏耳朵所导致的问题也不少。前不久,55岁的陈大叔就因耳朵感染到衢州二院耳鼻喉门诊治疗。原来,陈大叔一有空闲就喜欢掏耳朵,特别是去足浴店时,总会叫工作人员来掏,在家也会找个工具掏。工具很随意,有时是老婆的发夹,有时就是一根棍。 对于陈大叔这样随意掏耳朵,被诊断出霉菌性外耳道炎就不意外了。华小刚说,很多老年人喜欢掏耳朵,掏不干净,反复刺激,耵聍(耳屎)越来越多,耵聍栓塞,甚至把外耳道鼓部都破坏了。 对此,华小刚建议,应减少不必要的掏耳朵次数。耳屎可防止霉菌等感染,并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等,还可防止小虫接近。 保护耳朵,远离不良习惯 用硬物掏耳朵,或者频率过高;长期戴耳机,耳机音量过高;在嘈杂环境下戴耳机听音乐、打电话等,都是不良用耳习惯。要想保护耳朵,首先就要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华小刚特别提醒: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群,更应树立预防意识,最好佩戴防噪耳塞,远离噪声或减少噪声暴露时间,预防噪声性耳聋。 根据耳聋发生的病因、患病人群,也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如果家族中有耳聋成员,要引起重视,可尽早进行耳聋基因诊断,确诊是否为遗传性耳聋,以采取措施避免其他成员出现耳聋。孕妇在孕早期应加强营养、减少感染,孕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还需加强自身及胎儿监测,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听力障碍。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异物进入外耳道,不要随意掏耳,注意耳部卫生。一旦发生中耳炎,应及时就医。老年人应建立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预防老年性耳聋。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来源:衢州晚报记者腊莎通讯员姜丽)
你点的每个好看,都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