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局陈安庆家庭之痛,社会之殇冰雪男孩

01

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

孩子衣衫单薄,头发、眉毛、睫毛全部都被冻出冰花,脸蛋也被冻得通红,让人忍俊不禁。

很多网友表示看完“冰花男孩”的照片,感觉心真的疼了!

顶着满头冰霜去上学的“冰花”男孩,每天步行4.5公里,让人心疼。

还有网友在看到照片后,为他画了一幅可爱的卡通肖像。“冰花”男孩系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名叫王福满,8岁,是位留守儿童,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母亲于2年前离家出走。

1月8日是期末考试,他独自去学校,以为是晴天,所以只穿了两件衣服,到校经其他同学提醒,他才知道自己的头发、眉毛沾染了冰霜。

同学们都笑得四仰八叉,但他没有笑,也没有哭,仍是一脸呆萌和坚决。

“冰花男孩”戳痛所有人——一无所有,读书是唯一出路!

上学,或许是唯一可行的前进捷径。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冰花男孩,你看到他,你还有什么好抱怨?

乐观的孩子总会有好的前途的,冰花男孩加油!

02

冰花男孩还有一个姐姐,一家人挤在一个破旧的土坯房里。姐弟俩穿着单薄,双手都是冻疮,他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见到爸爸了…

学校曾经走访过照片男孩的家庭,父母都在外地务工,是留守儿童。

“学生一般不在家吃早餐,学校会负担孩子的早餐,一般是一个面包或者饼干。”

随后媒体记者找到男孩的父亲王刚奎。

妻子离家已两年,他多在云南各地的建筑工地打工,顺便打探妻子的消息;在老家,8岁的儿子王福满、10岁姐姐王福美和58岁的母亲姚朝芝一起生活。

对于这条艰辛的上学路,王福满表示,“上学冷,但不辛苦!”

在班上,王福满的成绩中等,数学成绩较好。

当有记者问:妈妈离开后,你想她吗?

王福满说:不想。她每次走,都不给我们打一声招呼。

记者又问:如果再见到妈妈,你想跟她说什么?

王福满:妈妈,你不要走…

忽然心疼得想哭!

小小的他,天真烂漫,未曾想过出名,就像他觉得冰花盛开头顶再寻常不过。

但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和满手的冻疮,很多人隔着屏幕酸了鼻子。

命运待我如此不公,我却从未放弃攀登!

虽然只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满头冰花。

但他的眼神坚定,物质贫穷和苦难不可怕,在萌萌哒的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

03

命运冷若寒冬,冰花男孩,可爱的小乖乖,春风十里不如你!

寒门虽苦,自强的你,人生一定会更精彩!加油!加油!

冰花男孩刷屏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

因为贫穷,那些被发展甩在后面的山民,出现了大量的打工潮,他们涌向富庶繁荣的东南沿海…

以草莽英雄的形象,告别亲人、离开土地,奔向繁华的城市“糊口”。把孩子留给他们的父母。

  

据统计,约有1.2亿中国农民离开故乡到城市里打工。随着这一大批廉价劳动力的流动,有万儿童被留在了家里。

在这万留守儿童中,有近万孩子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的孩子占4.3%,近万。

另外,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万。3个月联系一次的有万。

“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子女迷失在残缺的亲情里,野草一样生长。

湘西农村、贵州山区、云南边陲、广西大山,在陈老师16年记者职业生涯中,就留守儿童问题曾做过多次专题调研采访。

每每回忆起采访这些留守孩子说话的口气、眼神以及他们眼眶中的泪珠之时,我就感到丝丝寒意,替这些留守孩子,替他们的爸爸妈妈,更替我们整个社会感到担忧。

还记得在湘西采访留守儿童时,几间毛坯房,屋子里落满了灰尘。如果不是屋前开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和门后闪出的一条瘦骨嶙峋的大黄狗,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是人住的地方。

那些采访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的艰辛和留守儿童的心酸。

  

这些孩子的家庭基本解决了温饱,父母多在浙江、广东沿海打工。

与城市里被宠坏的“小皇帝们”“小公主们”相比,这些留守儿童就像孤儿一样。父母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只得忍痛与自己的骨肉分离。

这种分离,对从古至今一直很讲究家庭团聚的中国人来说,显得难以接受,那是一种被割裂脐带、被工业社会拐带后茫然无知的疼痛。

04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

为了生活或生存,孩子的父母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

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他们或是父母离异,或是生活极其困苦。陈老师至今还记得——曾经采访的留守儿童曾经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尤新,他说:“我觉得爸妈出去打工是因为他们不爱我了,感觉被父母抛弃了,我是父母的累赘,我们班有好几个父母离婚的同学。在学校觉得同学不喜欢我,在村里也没有朋友。”

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是一个长期飘忽的身影,是可望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

05

我们常常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儿童当前的生存状态,直接决定他们的未来发展,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我们也常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与其他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保护。

但是陈老师今天想说的是——儿童照顾不好,是我们国家的悲哀,也是官方社会治理的失败!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四川、河南、贵州、安徽、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在这些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高。

在这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平均每10个农村儿童中,至少有4个是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教学管理滞后,专业管理人员少,管理问题漏洞百出。

地方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资不足。农村的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城市水平。

06

因为受到农村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利益驱使,留守儿童雪上加霜。

这些年来,不少农村地方官员和政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视为带动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为了地方官员的政绩,鼓动劳动力转移,造成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劳动力短缺。

导致留守儿童家庭亲子教育和管理缺失,社会教育与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很多农村的家长外出打工,让子女留守在农村上学,导致家庭的监护、管理和亲子教育缺失。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分担起做家务的责任,影响了学习。

有的家长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强迫子女终止学业,回家干农活、打工挣钱,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也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等老一辈肩上。

他们对小孩更多的是溺爱,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行为失范、性格叛逆等问题。

07

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朴素、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让孩子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的根本上减少和消除留守儿童。

最近十几年的数据也表明,留守最终必然向流动转化。

目前,中国已有万孩子跟随父母进城,万留守在老家,2/3的青壮年流动人口不得不选择亲子分离的状态,这是家庭的悲剧,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剧。

我们常说——教育是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重要的“筛选器”和“过滤器”,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阀”。

我们不能无视目前中国农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感教育、知识教育实际上是严重缺失的。

焦虑、抑郁、偏执、敏感、孤僻、人际关系紧张…农村留守儿童在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留守儿童对同伴的拒绝直接增加了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以及孤独感。

这些留守儿童中,非父亲或母亲为监护人的占65.1%,其中,有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

  

几乎每个“留守儿童”都会把自己父母的手机号或者工厂宿舍的房间号熟记于心。但是,当他们拨通父母的电话时,不是关机就是没有人接。

  

由于外出打工忙碌,很多父母忽略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一些农村进城打工的父母,甚至好几个月才和家里通上一次电话或者写上一封信。

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留守儿童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到。

因为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宣泄方式呈两极分化,有的孩子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更多的孩子养成了抽烟、喝酒、泡网吧等不良习气。

  

“留守家庭就像一个三角形,三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彼此思念,却无法在一起。”

没有撒娇,没有想念,甚至没有埋怨。许多懂事的留守孩子,会农活,会洗衣做饭。他们稚嫩的双肩上扛着一家人的生活,不仅仅说着大人的话,还做着大人的事。

外表很乖的留守孩子,心理和社会规范虽然一致了,但内心的压力却很大,严重的会得强迫症。

这些孩子的乖巧听话,看着更让人心疼,有种不忍心的感觉。这些孩子除了他们自己,谁都不会伤害…

他们就像一枚枚带刺的玫瑰,内心柔软而敏感,需要我们呵护。

10年前陈老师采访到湖南湘西矮寨中学班的龙荣,他说最怕周末放假,一个人,面对墙壁,转过身还是墙壁,没有一点声音。一个人的时候,他喜欢用家里那台卡式收音机放张雨生的那首《我是一颗秋天里的树》。歌中哀婉地唱到: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少的叶片显得有些孤独/我是一棵秋天的树/瘦的技干少有人来停驻/时时仰望天等待春风吹拂/但是季节不曾为我赶路我很有耐心不与命运追逐

  

他经常回忆小的时候,一家人团圆的情景,只是父母的模样已经很模糊了。有时候他还会想像有一天可以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去打工,就不会在夜里因为思念而哭泣了……这样想着想着,他才能渐渐睡着。

09

留守儿童疏于管教,而由于社会诱惑的增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沾染上沉迷游戏、吸毒、赌博等恶习。

最后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年6月10日,湖南衡阳的一个小镇上,两姐妹被镇上12岁的留守儿童投毒致死;年2月18日,14岁的留守儿童用刀刺死了来网吧找他的父亲。

年10月18日,湖南邵东3名留守儿童(分别为13岁、12岁和11岁)劫杀老师案一经报道,很快引起社会强烈   

此外,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是这些孩子的“通病”。

  

对留守孩子的未来,陈老师多次采访调研后,最想表达的是强烈的忧患。

如果留守孩子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20年以后,当这些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不负责的留守孩子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时,整个社会的状况将会怎样?

未来30年,将有5亿农民进城,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左右。

可以说,未来进城的这5亿农民当中,恐怕就有相当一部分是今天的留守儿童。如果眼下不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那么若干年后城市则要付出更高昂的治安成本、培训成本……

总体而言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历年刑事犯罪中,近20%的青少年犯罪的“主角”是留守孩子。

10

 

从生活上看,由于监护人大多为祖辈或亲友,安全得不到保障。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10多年前,作为一名记者陈老师曾在湖南平江县,见到一名叫陈文彬13岁留守儿童。

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爷爷奶奶已年老,且他们都有精神方面的障碍。无法照顾好他,2岁的时候他意外摔断了左小腿,爷爷奶奶没有发现治疗,导致他的左脚跛了,落下了终生残疾。

在湖南湘西10多年前,陈老师遇到一位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张先莲,她是一所乡村小学全年级的第四名,能从多人中脱颖而出很不容易。

她既勤奋好学又乖巧听话,但是却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外出辍学打工。

  

她很想读书,但因为家庭子女多,父母有重男轻女,她不想加重父母的负担和压力,于是自行决定休学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有时候会感到很扎心,也困惑,甚至泪湿眼眶。

为什么有些人白白浪费金钱来学校混日子,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有些人却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校门轻叹?

当沿海发达城市的孩子轻轻飘入到剑桥、哈佛留学的灿烂梦境的时候,偏远大山里的留守孩子,却在清点着明天要背到集市上去卖的一筐山货。

当一些时髦的贵族学校敞开大门,以数万乃至十数万巨额储蓄金接收一名学生的时候,这里的孩子却因为缴不起每学期一两百元的书本费而被拒之于学校的大门外。

他们看不透读书的重要性,他们不明白为甚么要完成学业,在很多家长眼里,读完初中只不过是孩子出外打工的砝码而已。最终还是和他们一样出外打工。

面对高额的读书费用,在城市里靠打短工的父母只能靠借贷供子女读书。

面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待遇低的现实,许多学生家长也看透了这残酷却又无奈的现实。他们认为与其花金钱在学生身上,倒不如让他们早一点外出打工。

11

在人口大规模流动带来的红利中,大城市是最大的受益者。

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影响了城乡福利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

实际上,中国的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无法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甚至因为经济条件限制,留守儿童被剥夺了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这种“功利性”的偏城市发展模式下,国家不仅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政策支持,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从像冰雪男孩这样的农村家庭生态系统中汲取资源。

在这种资源的单向输出中,不仅会加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态系统的疏离,而且会增强农村家庭生态系统的无序性,加速留守儿童家庭生态系统的崩溃。

我们认为——在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特别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相关问题中,大城市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城乡二元制度藩篱和“功利性”国家发展模式,异地打工时很难以最稳妥的家庭“双系”抚育方式将孩子带在身边,子女也难以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有些市民担心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会影响或减弱自己子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从而排挤甚至歧视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不得不回农村接受环境相对较差的教育。

再次我只想建议:

01

官方能否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更多经济援助。国家是否可以对留守儿童家庭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义务制教育中将其子女列入“两免一补”的对象。

02

官方是否可以考虑在提供社会服务支持,在育幼、医疗等一些基本社会服务领域采取支持性措施,以减少家庭抚育成本,如通过政府官方、企业、社区等的联动为留守儿童父母创造就近就业机会,促成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平衡工作——家庭的关系基础上从“出口”方面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03

是官方是否可通过直接提供或间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等形式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家庭婚姻关系咨询等服务,提高和提升留守儿童父母的抚育能力和教育水平,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系统间接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基本的需求,从而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2

时隔多年,陈老师至今仍记得一个故事——在深圳的一个工地边上,一位男子不顾众人围观,死死抱住一女子不放。

  

千里之外的湘西老家,有一个3岁的小孩,因娘家看管不慎不幸触电死亡,这位丈夫就把怨气发泄在老婆身上,曾经狠狠打她。

  

孩子母亲买好火车票回湘西老家,丈夫死活不让她走。

  

“你放不放?你不放我就叫保安把你铐起来!”

  

 丈夫被保安扭住,妻子得以脱身,急急忙忙上了一辆人货车,车上装着她的行李。

  

被铐住的男子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喊他妻子回来,妻子没有回头。朝着飞驶远去的车影,丈夫痛不欲生。

  

走在大街上,太阳鲜亮。大街上涌动着来自异乡的人潮,他们为自己的出路而来,更多的人是为自己后代的出路而来。

  

这对夫妻出来了,却没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留守在家里托亲戚照管,死了,是个意外。但那丈夫的呼号却久久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出来,究竟是为了啥啊!”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性人物)

年1月10日长沙退步斋

陈安庆

国内首家新闻私塾——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长沙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国内资深媒体人。

曾任职新华社、人民日报、

湖南卫视、经济观察报、法制周报创刊元老、银川晚报副总编辑、

新华社新华网湖南频道副总编辑、

中国新闻社

江西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潇湘晨报社特稿部黄金一代记者,职业媒体人,擅长财经报道,

调查性报道,时政报道。

15年一线职业媒体经历,

11年传媒教育经验。

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从业15年来,发表各种文章多万字,

南方传媒书院5本系列

专业新闻采写教材出品人。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将它分享到朋友圈,更喜欢长按上方







































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jetjy/17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