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
●社会角色扮演可以让孩子在无聊的任务中集中精力
●用局外人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孩子面对娱乐或诱惑干扰时的毅力
●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
01.引言
相信小时候,大家都有被布置过一个作文题目,叫“我和爸爸/妈妈换身份”,经历与爸妈互换身份的一天后,往往都会在作文的结尾中描述——原来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啊,我以后一定更加听话;
在那个缺乏手机和电脑的年代,小伙伴也经常会玩“过家家”,爸爸妈妈,老师学生,病人医生...真别说,除了道具可能简陋点,话语表情形态通常都有模有样;
古装电视剧风靡的时候,哪家孩子不会披个床单当披风,吐口水当吐血,或吃个麦丽素当吃解药呢?
现在,在各类儿童综艺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让孩子们扮演各类角色的情节。如,近期的《爸爸去哪儿》曾“砸重金”举办了一场“大戏”。“戏”中,从爸爸们的“镖师”,到孩子们县衙办案或票号实习,每一个人都在尽全力展现出在角色的自己。尤其是孩子们的表现,不得不说给了我们许多惊喜,对角色的表现,对身份责任的理解虽带有一丝孩子的童真,但也是可圈可点,似模似样。
▲判县衙办案三人组
▲钱庄新晋三人组
02.社会角色扮演
在游戏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扮演了一个社会角色,并被要求完成多种任务,经历考验。
而具体来说,这种社会角色扮演是指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承担和再现某个或某些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行动。(余国良,)
比如文章开篇提到的:小朋友过家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妈,他当孩子,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回忆并模仿父母日常的行为习惯,并在游戏中,按照相应的行为规范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小明扮演的爸爸去上班,小红扮演的妈妈在家做饭,而小小明扮演的孩子负责调皮捣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按照自己角色的行为标准在行事。
那儿童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会有哪些好处呢?
我们最了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能够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并且能学习或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即我们经常教育小朋友们的——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而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是,社会角色还跟注意力有联系——社会角色扮演可以让孩子在无聊的任务中集中精力。
有研究者曾做过实验,让名4到6岁的孩子在电脑上做按键反应任务。当看到一个特定图形时,孩子们就要按下一个按键,这样一个非常无聊的任务要做10分钟。同时在这10分钟之内,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累了可以休息玩一会(White,R.E.etal,)。在这种可被允许休息的情况下,别说小孩子了,我们成年人可能都坚持不了太久。
为了探讨角色扮演对注意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孩子们分成3个组,每个组的孩子们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特定角色的行为规范来决定自己在任务中的表现。
●第一组孩子扮演的就是自己,并且要大声问自己:“我是不是很努力工作?”
●第二组的孩子也是扮演自己,不过要求要用自己的名字来大声问这个问题,比如小明问自己:“小明是不是很努力工作?”
●第三组的孩子扮演一些以辛勤工作著称的卡通人物,比如蝙蝠侠、巴布工程师、探险家朵拉等,并用自己所扮演的卡通人物大声提问,比如,蝙蝠侠的扮演者问自己:“蝙蝠侠是不是很努力工作?”
每过一分钟,就会有声音提醒孩子们需要问自己问题。
结果发现,扮演卡通人物组的孩子在这项无聊的任务中持续专注了更长的时间,他们大约花了30%~55%的时间在任务上,而扮演自己的孩子只有20%~35%的时间是在持续完成任务的。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为什么只是过家家般的角色扮演,就能做到与价格高昂的注意力提升训练一样的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持续专注是一项需要主动调动能量的过程,尤其是重复简单无聊的任务,很可能会引发消极的情绪,比如无聊或沮丧。
而当孩子们在扮演他人角色时,就会从角色出发考虑言行,可以最大程度地脱离自身,也就是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出来,这样就会使孩子们脱离直接的消极情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e.g.,Sigel,;TropeLiberman,)。
也就是说:用局外人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孩子面对娱乐或诱惑干扰时的毅力。
在节目中,钱庄新晋三人组在面对巧克力和糖的诱惑时,坚守住了自己作为票号前台的原则,用票号员工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明白巧克力和糖是客户阿姨的私人财物,应该好好保管,不能随便乱碰。
▲坚守原则,时刻谨记任务
细心的宝爸宝妈应该已经发现了——实验中孩子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是蝙蝠侠、朵拉还是巴布工程师,都是非常勤奋上进的卡通人物,而孩子们完成任务最需要的就是勤奋、专注的品质,角色和目标的匹配,使得孩子的毅力大增。
而孩子们在角色扮演时,想象自己是那些卡通人物,甚至仅仅只是穿上卡通人物的衣服,就可以帮助他们深入认识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积极特点(AdamGalinsky,)。所以,节目组给孩子们换上各种衣服,以cosplay的形式让他们更加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按照角色本身的行为标准行事。
在实验中,孩子们需要自己问自己问题,尤其是以他扮演的角色进行自我对话,这种“大声说话”(Davison,Robins,Johnson,)会对长期的目标产生更大的影响(Zelazo,)。
比如说,当孩子想放弃任务,准备休息一会时,“蝙蝠侠”就会提醒他:“蝙蝠侠是不是很努力工作?”。此时,孩子们就会想起蝙蝠侠的勤奋,就更有意愿回到工作任务上继续努力。
▲节目中,"判官"一遍遍提醒小朋友所扮演的角色
03.角色扮演的运用
那么,应该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孩子注意力呢?
1.选择合适的角色扮演游戏主题和内容(黄晓莉,)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角色游戏水平都有所不同,宝宝对情境和人物的理解是进行扮演的前提条件,所以爸爸妈妈们要根据自己宝宝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宝宝认知发展水平的角色游戏主题。
例如:5岁以下的孩子,受认知经验的局限,角色扮演的游戏主题应该更贴近小朋友日常生活情境,像客厅、厨房、超市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年龄较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可以设置更多能够反映社会关系的角色游戏主题,创造一个“小社会”,让小朋友在更复杂的情境中锻炼自己的专注能力。
2.有效投放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孩子在游戏或者人物扮演中专注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游戏材料、同伴的互动实现的,游戏材料是否丰富、人物形象是否合适,都会影响孩子在扮演过程中对人物的认知和模仿。
首先,游戏材料一定要逼真,角色扮演一定要有仪式感,比如逼真的塑料水果玩具,戴上眼镜模仿老师等等;其次,游戏材料要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比如可以让小朋友模仿多个角色,体会成功人物都需要专心和耐心等。
3.适时介入,指导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
要有效利用角色扮演以促进孩子专注力的提升,爸爸妈妈必须予以正确指导。就像上述实验中工作人员所做的一样。在孩子有放弃的念头时,声音的提醒能使他们能够再次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当中。
爸爸妈妈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游戏的实际情况等,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比如说可以采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当孩子在扮演故事人物时,也跟着在旁边一起模仿,并且示范人物的行为;或者可以采用直接介入的方式,扮演故事中另一个主人公,和孩子直接开展对话。
4.及时评价,强化幼儿的社会行为
讲评、评价能帮助孩子梳理总结经验,意识到自己在扮演过程中注意力所发挥的作用,巩固孩子良好的专注行为,另一方面,爸爸妈妈还可以利用讲评总结的环节,提出角色扮演中孩子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角色扮演中存在的不足,引发孩子的思考、讨论。
不仅可以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整体讲评,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及时作出评价。比如说在教学情境扮演中,孩子扮演老师,爸爸妈妈扮演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体谅老师的不易,明确学习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日后孩子学习的耐心。
最后,也呼吁一下父母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忘记给孩子陪伴。找个时间,再重回童年,和孩子一起“过家家”吧!
Reference:
[1]White,R.E.,Prager,E.O.,Schaefer,C.,Kross,E.,Duckworth,A.L.,Carlson,S.M.().The“batmaneffect”:improvingperseveranceinyoungchildren.ChildDevelopment.
[2]Sigel,Irving,E.().Thedistancinghypothesis:acausalhypothesisfortheacquisitionofrepresentationalthought.
[3]Adam,H.,Galinsky,A.D.().Enclothedcogni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8(4),-.
[4]Davison,G.C.,Robins,C.,Johnson,M.K.().Articulatedthoughtsduringsimulatedsituations:aparadigmforstudyingcognitioninemotionandbehavior.CognitiveTherapyResearch,7(1),17-39.
[5]Zelazo,P.D.().Thedevelopmentofconsciouscontrolinchildhood.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8(1),12-17.
[6]余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黄晓莉.().以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编辑:Maple/Shion
转载请联系:support
cognitiveleap.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怎么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