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走笔从残疾人到残障人

年北京冬季残奥会与全国两会同日拉开帷幕。央视主持人、已担任两届共10年全国政协委员的白岩松建议:把“残疾人”的称呼改成“残障人”,平等对待残障人士。“称谓的改变背后其实是意识的变化,这是广大残障人士的期待,也将是非常大的社会进步。”白岩松说:“从‘残疾人’到‘残障人’,不要小看这一字之差。‘残疾人’这个词是一种俯视视角,还是把他们当成病人。用残障替代残疾,完成了由歧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过程。平等是最大的尊重。”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也是发展变化的。现在通用的名称是“残疾”和“残疾人”,比如“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比如“帮扶残疾人就业”,比如“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等等。曾几何时,“残废人”是个习惯称呼,比如我孩提时代常常听到“残废军人”这个称呼。把“残废人”改成“残疾人”,是一个巨大进步,谁说“残”了就“废”了?今后如果统一把“残疾人”的名称改成“残障人”,当然是可以的,这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当今“残障人士”的称呼其实已经约定俗成,“残障人”可以看成是“残障人士”的简称。然而比“更名”更重要的是把短板拉长——全面建设无障碍设施,改进帮扶救助机制,提高生活补贴标准,强化应助尽助和兜底保障,突破残障人士所处的低层次封闭的“闭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发达程度,判断标准不是强者的高度,而是弱者的地位,不是看长板有多长,而是看短板有多短。这次北京冬季残奥会,运动员们对环境、设施、服务都很满意,三个残奥村为“村民们”的吃、住、行等提供了细致到位的服务保障。尤其是无障碍设施,被评价为“很完美”,参加过索契、平昌冬残奥会的荷兰残奥高山滑雪队教练尼基说,“这里的硬件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都是我所参加过的冬残奥会中最出色的!”这样的“长板”很好,今后很需要把角角落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短板”给拉长,比如有了“盲道”之后不能让“盲道”变成“道盲”。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因为有种种困难,残障人士的运动健身尤为不易;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到位,避免那“人间失格”,再加上组织各种残障人士体育活动,那样才能让残障人士深刻感受到“人间值得”。残障孩子的教育服务,同样需要把短板拉长。日前读到著名作家李辉的《快乐的瑞典小学》一文,其中讲到一个失智女孩,“她忽而在同学中间,与他们一样奔跑;忽而自己一人走在跑道上,与一个年轻女子说话,原来那女子是教师”;通过与女老师交谈才知道:她到学校来刚刚半年,主要任务就是照顾这个失智女孩。该班有25个学生,一般有一个老师管理即可,但因为有这个失智女孩,就必须专门派一个教师负责她的学习、生活等。这位女老师说,“在瑞典对残疾人的照顾是非常重要的”。专门派一个老师照顾班上一位失智的残障女孩,这样的“长板”确实“长”得让人佩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国是第一批签署《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国家之一,期待该公约译名能如白岩松之愿变成《联合国残障人权利公约》,更期待残障人士的种种权利都能获得最好最到位的保障。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jetjy/103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