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心语仝瑶支教是我的必修课

在没有来阜平的日子,生活中我的角色有很多,比如“一个女儿”、“一名大学生”等等。

而在这里,我仿佛离这些名词很远,很纯粹地作为“小仝老师”而存在。

在小小的讲台上,用粉笔和板擦记录了近一年简单而美好的时光,从陌生到熟悉。

在阜平的经历像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曲,更像是能影响我今后时光的必修课。

当小仝遇上小仝老师

去年9月开学后,大约2周时间我才逐渐适应“小仝老师”是在叫自己。

也是在开学2周左右,学校门卫的三位大爷才不再抓着我问“你为什么不穿校服”。

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对我来说特别有趣,对孩子们也一样。我和其他4名老师分担着高一18个班的生物课。由于和学生们年纪差距不大,他们总是很喜欢支教老师。而我又能够在课下陪他们聊“王源不仅能唱会跳,还曾参加联合国青年论坛”之类的话题,所以课下办公桌旁也总是围着学生问这问那,有的还请求看看我手机里的天安门和故宫的照片。

在我记忆里有趣的事就是他们眼中的“新闻”,或者一个10分钟的生物纪录片就能够调动起他们对我、对生物课的喜爱。我为能用一点点“小计俩”俘获学生们的“芳心”沾沾自喜。

在整理贫困生档案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家庭条件普遍偏差,每个班几乎都有10个左右父母患有重病,或是单亲的孩子。有的家中只有姥姥、有的和哥哥一起生活。大家都在学校里都穿着校服,留着短发,在阳光下同样地奔跑,让我看不清他们的内心,不能把姓名与他们每日真正的状态对号入座。

当我真正变成小仝老师,看着孩子们背后的故事时,觉得有点无助但是还要坚持,做自己能够做到的,好好教课,尽力给他们打好学科基础。

不仅教会他们细胞分裂,还想告诉他们天安门是什么样。

愿好的品格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我一直相信,我们是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爱与希望的种子,让好的品格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第一颗种子是在拔河比赛中,我的7班战胜了所向披靡的最强3班获得了第一名。学生们激动兴奋,说自己好像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

第二颗种子是带领学生去县里的“光荣院”、“福利院”,看着他们与残障老人交流、与残疾儿童玩耍,让他们乐观,也要看到生活的不易、直面挫折。

第三颗种子是有关小静小朋友,她是我们支教团关心帮扶的一个小妹妹。我们兑现了承诺,在过年前去到了她家,送去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后来她对我们说:谢谢哥哥姐姐们,我会努力学习的。

第四颗种子是一个网瘾学生家长的短信:今天的谈话谢谢你们了,之前没想到你们是大学生,早点休息,敬礼!

第五颗种子是······

这些种子不仅播撒在孩子们心中,也能够让我自己秉持信仰,学会思考。

带着收获继续前行

小仝老师的角色让我发现支教此行是我人生中的必修课。

我看过了之前未曾看过的家庭,走过了之前未曾走过的山路,听懂了阜平的乡音,体会了不同环境下的高中教育,重温了高中生朝六晚九的生活,近距离接触了青春中夹带自由的身影,我自己也变得更加自律,更懂珍惜,更知不易。

因支教走过的这一趟春秋冬夏,虽不能量化每位志愿者到底留下了多少痕迹,但能确定的是大家带走了途中遇见的感动。

于支教这件事而言,志愿者本身都是带着收获走向下一站的。

文\图:北林十九届研支团成员仝瑶

编辑:刘康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hetsh/71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