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包妈妈说:年7月24日上午在北京海淀区智选假日酒店会议室,《视障儿童康复沙龙》成功举办。这也是“小面包乐园”牵头组织的首个线下活动哦。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福建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内视障康复领域的资深专家胡建民博士担任主讲。同时邀请到中国盲人协会常务副主席李庆忠以低视力康复的特教老师身份莅临指导。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北京国宏康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特别提示:为了能让大家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讲座内容,计划通过今明两天推送进行分享。今天主要是按照胡博士的讲授逻辑,还原讲座内容,让大家对视障康复的基本问题先有系统化的了解,在明天的要点分享中会进一步解释有关问题。有了前期的预习,后期才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哦。最高兴的是我不再孤军奋战,参会的三位妈妈用行动践行了“家长是最好的志愿者”,协助我完成了会场签到、拍照、讲座整理等工作,在此一并感谢!本文主体由炳骅妈妈辛苦整理、哞哞妈妈月月妈妈部分补充、小面包妈妈后期编辑(团队作战的感觉真是棒棒哒!!)。供各位视障儿童家长参考:
“视力残疾的儿童与没有视力残疾的儿童最主要区别不是他们学习的内容,而是学习的方式。”——KayAlicynFerrell因此,视障儿童视觉康复最主要的内容是学习能力。第一部分学龄前低视力儿童的视觉康复本次讲座主要针对0--6岁低视力儿童(即学龄前)的视觉康复(此处明确“低视力”范畴,只要有光感都可以做相应的视功能训练。即使无光感,依靠脑科学、视觉科学也都可以替代)一、学龄前低视力儿童视觉康复的特点学龄前低视力儿童视觉康复的特点学龄前儿童由于视觉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视觉经验,身心发育不成熟,对于传统的视功能检查配合度不佳,故无法准确客观评估儿童的视力情况,进而对其进行残疾评定造成阻碍,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因此,准确评估学龄前儿童的视功能水平,并对学龄前低视力儿童进行及时地视觉康复显得尤为重要。实事证明,早期视觉损害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注重低视力儿童的视觉康复,尽最大可能去利用他们的残余视力,结合辅助器具进行康复训练提升他们的残余视力,力求将视觉损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更好地融合社会。例如:如果学龄前低视力儿童适合配戴眼镜的,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佩戴眼镜。二认知科学在学龄前低视力儿童康复中的应用1、低视力儿童由于视力低下,认知及发育水平常低于同龄健视儿童。因此,建议医院的生长发育科检查,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2、早期的视觉康复训练是低视力儿童康复的重要措施。3、视觉认知在视障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4、低视力儿童的功能性视力变化及认知发展的情况可通过量表分析。
何为功能性视力?举例来说:正常的近视人群,如果摘掉眼镜,虽然看不太清,他一定也能够骑自行车,为什么?这就叫功能性视力。对自行车性能、对周围环境认知的提高,就会提高功能性视力,就会有帮助。
三教育在低视力儿童康复中的重要性由于儿童生长发育和认知发展的特点,低视力儿童的相关康复随着年龄的增加,难以持续提高低视力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因此需要教育资源的介入,提升低视力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第二部分视力残疾一视力残疾定义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者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按最佳矫正远视力和视野状态分低视力和盲。视力残疾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如仅有单眼视力低下而另一眼的最佳矫正远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畴。视野以注视点为中心,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二视力筛查(年龄双眼视力筛查方法)(一)0--3岁:光照反射、瞬目反射、红球试验、眼球追随运动、无瞳孔对光发射、无瞬目反射、不寻找红球、不准随灯光或目标。(二)3--6岁:儿童图形视力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双眼最佳视力低于0.3。三视力残疾评估由专业的评估机构根据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四视力残疾早期干预确诊为低视力和盲的儿童,除了药物、手术治疗之外,应及早转介到康复干预机构或在康复机构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家庭早期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光学助视器的验配和应用、人工电子视觉仪及科学系统的视觉康复训练。低视力儿童通过科学的视觉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功能性视力。第三部分学龄前低视力儿童的视觉康复低视力儿童的学习特征及需要一视障训练的需要不同视力障碍情况有不同需要。例如:低视力儿童宜靠近物件观看,或将物体和图片放大给他们看;视野狭窄的儿童,需要将物件放在他们视野范围内看的最清楚的地方,及鼓励他们搜索及扫视。训练者宜以较慢的速度展示物件。在兼具多重障碍的情况时,因受智力及感知能力所限制,儿童往往未能运用视力辅助仪器(如放大镜),甚至矫视工具(如眼镜)也用不上。二感知及认知的需要感知固定、空间概念与视觉辨认训练是并置而行的。视觉辨认包括物件、图片、文字、人物、环境,并在可行的情况下,观看细致物件如印刷字及做书写沟通。这有助于配合以印刷字作为学习或沟通的媒介。三物理治疗的需要低视力儿童因为视力缺失产生身体协调及空间认知的问题,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上的肢体及动作协调(如运动、行走、工具操作),及精细肌肉操作(如文字书写等)。面对由多重障碍衍生的身体操控及肌能问题时,视觉训练往往涉及身体的协调训练,肌能辅助用具亦是不可少的。另外,建议家长经常给低视力进行按摩,注意锻炼低视力儿童身体的灵活性,这对低视力儿童将来具有良好的仪态仪表有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低视力儿童视觉康复的目标/内容通过视觉康复训练,帮助低视力儿童尽快掌握如下技能:一阅读训练效果能够通过电子助视器可以进行随班就读的学习,明显改善阅读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认知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二定向行走能力建立良好的定向行走能力,明显改善平衡感及大肌肉运动能力,能够自我保护并行走,没有盲态。三日常生活能力加强精细运动能力,改善手眼协调能力。四心理辅导能力学会各种沟通,明显改善各种量表抑郁等情绪及自闭倾向。
补充:同时要对孩子的仪表仪态、定位能力进行训练。例如:杯子、勺子、碗都放在哪里,每次让孩子自己去拿,心理学上叫做形成“脑认知”;与别人讲话打招呼时,姿态要保证面对对方,跟别人用情感去交流,与大众尽快融合起来。
第五部分视功能康复训练体系低视力康复体系始于感知运动康复训练,包括触觉训练、听觉训练、味觉和嗅觉训练、残余视觉训练等训练,并由躯体的大动作训练如转动、移动和精细动作训练如精细动作和触觉组成。因而,低视力患者通过这样体系的康复后,不断学习,积极沟通,可以很快融入到和谐社会中。图示:感觉(光觉、色觉、触觉)——光觉训练室知觉(行觉)——光觉训练室注意(扫描、注视、追踪)——追踪训练室记忆(游戏训练)——游戏训练室思维(游戏训练)——游戏训练室使用(利用辅具提高功能性视力)——国宏康训练室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家政训练室学习、沟通、融入和谐社会——心理辅导室、低视力教室第六部分国外经验介绍
(以下内容在我国尚未具备实践条件,仅整理出来供大家了解,不要只顾羡慕嫉妒恨人家的好,先把我们能做的做好了再说!)
一早期干预/婴幼儿认知项目中获得服务的途径因为没有单一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士能够满足发育迟滞的孩子的所有需要,所以早期干预/幼儿学习项目鼓励应用跨学科的多种途径相结合。设立一个主要的提供服务者负责分派每一个儿童,并设立一个由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士组成的服务团队向父母和其他团队的人员传授他们的专业技能,这些服务使得孩子更好的成长进步并能够参与到家庭和社区的日常活动中来。除了建立团队来提供服务以外,早期干预/幼儿学习项目的核心含意在于循证的、一家庭训练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多听取家人的反馈,从而优化干预技术,使得孩子的独特需求与家庭能够提供的支持相匹配。二认知系统评估认知系统评估应该由盲和视力损伤学生的老师或者早教老师来实施,且评估应从出生开始到儿童3岁大时开始。认知系统评估基本上是判断儿童对某一知觉偏爱的一种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开始于观察,观察婴幼儿或初学走路的儿童是否更喜欢用某一感官(也就是听觉、视觉以及触觉),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视觉技能。服务团队对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读写能力有客观公正的评判。三学习的需求视力损伤的婴幼儿和初学走路儿童的一项必备技能——阅读盲文能力。能够看清大字印刷体的婴幼儿或初学走路的儿童,可以培养一种与阅读盲文能力相类似的技能——阅读印刷材料。四环境支撑1、在家或幼儿园,帮助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2、在家或幼儿园,教孩子阅读识字技能和模仿的技巧,以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让孩子大声读出来,建立书本观念,鼓励孩子尽早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例如:阅读,随意涂画)。3、父母和其他人应增加儿童的认知经验积累和一些普遍的概念。4、开发手和手指的使用技巧。5、应用自己的感知觉来帮助父母和其他人取书本、标签或者其他物品。6、应用盲文帮助父母获取盲文记录的信息和学习盲文的方法。7、模仿能精通盲文的阅读者,从自发形成的识记能力过度到掌握正式盲文阅读。五定向行走评估进行定向与行走的评估的方式:与父母的谈话、与早期干预目的的人员合作、直接观察和与儿童互动。除了所有的发展信息外,定向与行走专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