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升随班就读工作水平作出部署。
《指导意见》主要内容
一、要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规范评估认定,建立工作台账。每年4月底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残联、街道(乡镇)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摸底排查,5月底前,委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根据评估意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台账。
二、要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坚持优先原则,强化控辍保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利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
三、要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发挥资源中心作用。各地要加快建设并实现省、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更好为区域内承担随班就读工作普通学校提供专业服务。
四、要落实教育教学特殊关爱,注重课程教学调适,培养生活劳动能力,完善残疾学生评价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帮助残疾学生提高自主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加大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关爱帮扶力度,建立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制度,促进共同成长。
随班就读能为残疾孩子带来什么?
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
这样的政策,也许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的融合教育。
就低视力儿童而言,他们能够和视力正常的小朋友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听同一个老师讲课,只是他们的课桌上多放了一个助视器辅助器,或者望远镜,或者放大镜;也许写作业稍微慢点。
但并不影响他们想考一百分。
截止年2月,中国有万残疾人,占到中国总人口的6%,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16个中国人里有一个是残疾人士。
那么请回忆自己身边见到过的残疾人士。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是你所在的地区足够幸运吗?
不是的,如果的是这样的话,这样大的比例,就意味着另外一个地区的残疾人数量加倍存在。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鲜少见到呢?
也许,身体残疾不一定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阻力,除了社会无障碍建设还在完善当中,残疾人士自身的心里不衡才是像一块巨石一样成为生活绊脚石的真正原因。
比如很多视障朋友,通常不会选择各个高峰时段出行,认为自己这样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或者大家会奇怪甚至厌恶地看待自己。
残疾儿童就好像是没有鞋的孩子,被默认散散步就好了,或者坐着也行,但是光着脚,也应当有权利和穿鞋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享受同一片操场。
尽管没有鞋也许会有些剌脚,但不见得体验不到奔跑的快感。
有条件的优先,并不是区别对待,才不是因为可怜所以溺爱,因为并不存在可怜这一说。
而是他们本身就有一样的学习能力,同样也能够为社会带来贡献,就应该有机会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有种优先,叫做关爱和善意。
用这种优先让出一条绿道,邀请并欢迎他们和健孩子一起奔跑,这才真正公平。
也许社会的一点努力和一个决定就会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可能。
End
多一个分享,多一份关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