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青年网(编辑姚和平)突出“三个实”全力做好支教帮教工作——临渭区教育扶贫支教帮教工作典型案例。支教帮教工作是通过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强校带动弱校实现共同提升,推动区域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城乡师资紧缺的矛盾,使城乡师资更加均衡,促进了教育公平。马婉秋老师就是我区基层支教教师中最普通的一员。崇凝中心小学以前没有专职英语教师,英语学科教学力量薄弱,支教伊始,她便针对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并定期开展教研培训和英语示范课,学校的英语教师都迸发出英语教学研讨的热情。她不但在崇凝中心小学开展工作,还深入到崇凝镇更偏僻的教学点线王小学进行送课和研讨活动。她支教前一直在实验小学红化校区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关留办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因此她在崇凝中心小学积极推进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并在崇凝镇中心校主持开展了区级德育课题《中华传统古诗词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的研究》,推进这里的德育工作。她更是一位母亲,她爱孩子,并把这种爱推及她的每一个学生。双双是崇凝学校六年级的一个女孩,腼腆的她总是穿着破旧的极为宽大的成人衣服,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原来她的父母都有心智障碍,所以家庭条件很差,孩子缺乏母亲最起码的引导,了解到这些,她不禁想:越是这样的孩子,就越是渴望爱呀!命运已经对她不公,让她体验不到完整的母爱,如果周围的人再对她冷漠和歧视,她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于是在一次下课后,她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说“双双,老师非常喜欢你,你能做老师的女儿吗?”从此后她就又多了一个女儿,给双双买新衣新鞋,为双双准备内衣、袜子等生活用品,每个星期带双双去洗澡,给双双搓背,手把手教双双洗脸洗衣服,隔三差五就到双双家教她做家务,并经常把双双带回渭南家里过周末,让双双和其他同学一样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经过她的引导,双双整个人都变了。双双年迈的爷爷拎着十几斤苞谷糁步行好几里路来到学校,含泪对她说:“娃乖了,懂事多了,这都得谢谢你!”因为地处东塬,靠近山区,崇凝学校的贫困儿童不只是双双一个。没有妈妈,父亲离家,和爷爷相依为命的永强也是让她最操心的一个。因为从小没有父母的管教,年迈的爷爷心有余而力不足,永强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在别人眼里他顽劣不堪,经常离家逃学四处流浪,甚至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毛病。可是当她趴在久不在校突然出现的永强桌边轻声说:“永强,你怎么一直都没来学校,老师可担心你了,以后你能每天来学校吗?”永强羞涩的看了看她,点点头。第二天他果然按时到校,并且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逃过学。从这一点,马老师知道永强绝对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为了更多的了解永强的成长环境,帮他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她到永强家去做家访。面对永强没有屋顶的四面透风的家和白发苍苍身着单衣瑟缩的爷爷,她明白了一切。偷吃同学的零食或者是拿走别人东西的他也许只是缺少关心,缺少最起码的物质上的照顾。从那以后她又多了一个儿子,购置冬装棉鞋,理发洗澡剪指甲,一日三餐、洗洗涮涮,一个母亲能想到、能做到的都努力让永强得到。永强也是一个好儿子,每天一笔一划努力写出最漂亮的作业,早上早早到校就会跑来帮我提水、倒垃圾。以前蹲在地上捂着脸不理人的他,现在每天神采飞扬的跑来跑去。孩子的快乐让马老师这个老师、这个妈妈更加开心。身患脆骨病的艳艳,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艳艳的妈妈、姑姑都因为遗传性脆骨病身体残疾并失去了语言能力,爸爸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她支教来到学校时,艳艳因为骨折无法来学校上学,而艳艳的英语老师也在参加长期培训无法为其补课。于是她主动承担起了给艳艳补课的任务。发现艳艳喜欢读书,她就给艳艳买来喜欢的书籍和各科辅导资料。因为唯一能护理艳艳病腿的姑姑家住丰原,所以她又承担起定期接送艳艳到姑姑家的工作。平时通过买文具、发“压岁钱”等多种方式补贴孩子的生活,当艳艳再次到天津治病时,她把元钱送到了孩子手里,孩子和轮椅上的姑姑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这个塬区小学,到底还有多少家庭贫困需要帮助的孩子呢?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在各个班主任的帮助下,她开始调查和家访。利用周末和中午的休息时间走遍了崇凝的十几个村组,摸清了各班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家庭情况。面对崇凝中心小学将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和三十多个贫困儿童,她陷入了深思。为了更多的帮助这些孩子,她和朋友凑钱建立了“温暖”助学联盟,号召大家一起携手帮扶困难学生。学校同事和领导、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区教育局领导都通过“温暖”助学给孩子们奉献了自己浓浓的爱心。她远在苏州、河北等地的朋友们听说了她的公益行动也加入了进来。年4月23日,她像往常一样给贫困儿童琛琛家打电话时得知孩子急病住院,她立即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