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智障儿童打开一扇新窗
作者:王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月21日是第27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推进残疾预防,健康成就小康”。助残日前夕,《工人日报》记者驱车近3个小时,来到北京市平谷区特教中心,近距离感受戏剧教育带给智障孩子的变化。
一年多来,平谷特教中心与“指鹿文化”戏剧团队合作推出公益项目“追光计划”,首次在国内将教育戏剧创新引入特殊教育,为智障孩子康复打开“一扇新窗”。
从不发言的孩子主动举手
11岁的阳阳来学校4年了,之前上课都很沉闷,不爱发言,更不主动举手。第一堂戏剧课时,当曾任多部话剧导演的王钊老师鼓励大家上台表演时,阳阳竟然主动举手并站起来,在课堂首次发声“我来”,这令现场班主任张迪很受触动。
最令从事特教工作5年的张迪感到吃惊的是,用戏剧表演方式记诵课文之后,孩子们居然能将上学期学的很多内容都清晰记住。要知道,一篇百字左右的课文,智力障碍孩子重复几十甚至上百次才可能记个大概,很多情况下,孩子们读着下句早忘了上句。
近百字课文《小脏手》,若按传统授课方式需4节课孩子们才能背会,现在通过戏剧教学,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就能记住。
王钊根据文中三个人物出现的10个动作,拆成6个场景,然后把角色分配给同学们饰演。班里同学自告奋勇上台表演。扮演皮皮的孩子比划着“拍球”的动作和开心吃蛋糕的表情,扮演妈妈的孩子摆出手握方向盘姿势“开车”医院,扮演医生的孩子煞有介事用手指当针头,表演“打针”动作,王钊则在旁随时启发孩子们。台上孩子认真投入。大家边演边玩,很快背下这篇课文。课程要求的吐字发音和内容理解等知识点也轻松掌握。
平谷特教中心校长张晓成说,将戏剧教育引入智障孩子教育是一种全新尝试。实验时间虽不长,孩子们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有了参与社会的体验,这些积累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融入社会。
让每堂课都有故事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保健专业的李建昌老师,从事残障儿童医疗康复教育12年,作为校医的她负责学校保健课。她表示,医学类教育普遍枯燥抽象,智障孩子感觉晦涩难懂。比如这学期的传染病课,若用传统口授加触摸方式讲传染机理和预防,孩子很难理解。加之他们内心敏感,有的还有自闭倾向,更难通过接触方式感知。于是她和王钊尝试将这堂课纳入本学期新的戏剧教学框架,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传染病传染机理和预防常识都掌握了。
今年是双方合作实践第二学期,指鹿团队配合特教大纲设计了一个涵盖主要学科体系的总故事框架,将实验班孩子们假想为“永恒岛”居民,每个孩子设定为岛上一个小动物。然后将生活语文、数学和常识等课程放入故事框架,每堂课都设计为一个永恒岛居民间的故事。
比如,传染病课是这样的:设定永恒岛上有象征传染病的恶魔出现,用恶魔触碰比喻传染病传播方式。孩子们分饰“恶魔”和被传染的小动物,然后模拟“火山爆发”状态表现被恶魔接触传染后的痛苦。最后通过勤洗手和防止病从口入等“法宝”来打败传染病“恶魔”。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堂课都成为大故事中的情节,让孩子能有角色认同感和参与感。”指鹿文化创始人黄訸说,“通过这样戏剧化方式帮助这些理解抽象内容困难的孩子更轻松主动地感知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肢体控制、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张宝林认为,戏剧教学把课本内容变成一个个动画故事,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和概念融入有情节有趣味的叙事中,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学到知识。
让更多孩子获益
资料显示,中国纯智力残疾人约万,多重残疾人中含智障者约万,合计近万人,涉及家庭人口至少万人。智障人群中一半是未成年人。
在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看来,如何从青少年教育阶段开始,让智障孩子受到适合的康复教育,使其成年后能真正融入社会,是特殊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
平谷特教中心现有残障孩子人,其中人为不同程度智障生。学校墙上贴着醒目的教学目标:“能自理,会生活,有技能,可就业”。黄訸认为这也正是他们追光计划的目标。之前国内戏剧教育应用多集中在幼教领域,绝少引入特殊教育,更鲜有与公立学校携手。作为先行者,黄訸与团队表示,希望与平谷特教中心的合作,“摸索出一套适合国情的本土化创新教育模式,让更多心智障碍的孩子受益”。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创新方式帮助智障孩子康复成长,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张晓成说。
一年多来,为了这个公益项目,黄訸团队把以前幼教盈利项目都放弃了。
记者在培智四班门口,看到班主任寄语是这样写的:你们自然会长成参天大树,你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轻言放弃。
黄訸觉得,这话是激励孩子们的,也是激励自己的。
—完—
延展阅读本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