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中的特殊教育声音,有你想听的吗

白癜风的治疗原则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77.html

全国两会中的特殊教育声音,

有你想听的吗?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分别于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中,不少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与特殊需要群体有关的提案,为特殊教育发声。

一起来看看,这些在全国两会中的特殊教育声音,有你想听的吗?

来自世卫组织年报告显示,自闭症全球平均患病率为0.76%,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共卫生疾病之一。“从接受教育的机会来说,自闭症儿童可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由于患儿的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等局限,让他们很难融入正常教学秩序;从学校方面来说,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说可能缺乏有效的专业手段来干预,同时也可能面临来自其他普通学生家庭的压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绮说,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这些患儿家庭会选择进入“被动失学”的状态。

为此,黄绮提出建议:

第一,国家应为自闭症患儿提供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培训机会,提供人财物和场所的保障。除了纳入9年义务教育开设专门学校,还应从学前教育班就开始干预,因为对自闭症患儿的矫治年龄越小越有效果。

第二,加大培养针对自闭症的师资培训力度,弥补人才空缺。师资配备要以确保充足的教育干预的师资数量为标准。

第三,加大筛查和医学甄别力度。要采取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的干预原则,在幼教阶段即进行孤独症筛查,并按幼儿成长发育过程进行多轮次筛查。到达学龄入学前,开展医学甄别,症状轻微的适教患儿可进入普通学校融合学习;症状较重的患儿应给予专门的教学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性学习。

参加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自闭症患儿,除了要配备有特殊教育资质的教师专门看护和陪教,还要允许比普通学生有更长的完成作业和考试的时间,甚至作息时间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以取得正常教学效果。

第四,自闭症患儿不宜混同在智障儿童的特殊学校中学习,因为他们有学习能力,这与“唐氏综合征”的儿童情况恰恰相反。

邰丽华认为,近年来,各地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大力实施融合教育,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特殊需要儿童少年走进普通学校,79.46万特殊教育在校生中有39.05万在校生在普通学校就读,占比接近50%,并逐年上升。但是,大部分普通学校在工作机制建设、师资专业水平等在有效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随班就读需求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因为一人一案的落实不足,“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状况一直尚未获得有效改善,残障学生的教育品质仍不乐观。

邰丽华建议:

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三期》应规范具体措施,引导普通学校在常规教育教育学工作中融入、整合融合教育内容,鼓励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方案促进经费的合理管理及使用,在有效保障上限管理基础上,通过特教资源中心或第三方评估管理的方式进行质量把关,提供给普通学校更多灵活申请使用经费的空间,围绕残障学生的需求,整合校内已有硬件、软件支持,引入必要的外部专业支持,保障残障学生的教育品质。

二、结合教育部年出台《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随班就读指导意见”),在教研和实践层面深入研讨规范随班就读"一人一案"的目标及工作流程,整合不同的资源及上述多元支持,提高残障儿童少年学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行性。

三、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小学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准许普通学校在现有可申请使用经费额度(生均经费补贴、资源教室、资源教师的预算费用等)内根据需要临聘特教教师,围绕儿童需要形成“班主任全面负责儿童发展,特教教师入班支持,资源教师总体统筹协调”的校内统筹的教育资源整合体系。

据我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孤独症已占我国精神类残疾首位。有研究表明,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可极大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能有效降低未来照料支持的需求强度,减少给家庭、社会带来的长期负担。

年,卫健委联合中国残联印发《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和《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建立健全0-6岁儿童孤独症等5类残疾筛查、诊断和康复教育的衔接机制。不过,根据调研,针对孤独症建立起筛查、诊断和康复的一整套工作机制的落实,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年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联合在广州、天津等25个城市开展的《孤独症儿童早筛与转介》调研显示:调研覆盖的大部分地区儿童体检项目当中缺少与儿童孤独症相关症状识别的筛查内容。

俞敏洪提议,卫健委推动具体的政策或方案,将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纳入儿童常规检查必要项中,将复筛确诊的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减轻家庭负担;财政部门及地方政府提供预算,卫健委加强对孤独症诊疗人员的培训,提升筛查与诊断能力;加大宣传力度,规范管理孤独症早期筛查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康复教育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衔接。

我国目前患有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失能、肢体残疾等残疾儿童过百万,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对于有这样儿童的家庭,不管是从经济还是人力都是巨大的负担。虽然当下的社会福利保障已经对这部分家庭给予了一定帮助,解决了部分困难,但对于大部分这样的家庭来讲,始终生活在贫困线上,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改善与提高,有的家庭甚至放弃自己的责任,把孩子遗弃到福利机构,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扔给社会。而有些残疾儿童,如果在幼儿阶段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与康复,实际上会有很大的改变甚至发生逆转,有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

张宝艳建议:

一、在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公益托管机构,由政府出资采购康复器具,雇佣专业康复治疗师,与养老机构、疗养机构等合作,依托所在社区,对符合条件的残障儿童提供长期托管服务,并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帮助其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同时,由于政府托管了这些残障儿童,可以把家长解脱出来参与社会工作,他们也可以把经济收入拿出一部分交到托管机构,作为托管机构的服务与康复费用。

二、引导公益组织参与期中,志愿者可以定期到托管机构开展公益活动,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为机构提供帮助。

中等职业教育是心智障碍学生培育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获得就业机会的主要阵地,是心智障碍者自食其力、享受小康社会成果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来,虽然心智障碍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发展,但心智障碍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机会仍显不足,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获得就业机会难度大。

数据显示,年,全国共有智力残疾高中生人。然而,职业教育适龄段(15-19岁)的智力障碍者占智力障碍总人数万的9.6%,约53万人。

严慧英建议采用多元化办学形式,普及心智障碍者中等职业教育。鼓励培智学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搭建多方联动的专业支持系统,推动中职教育真正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杜明燕提出相关建议:

一、将特教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优惠政策扶持范围,确保每名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都能享受政策帮助。

二、推行残疾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特殊职业教育培训正规化、专业化、学历化。

三、特教学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残疾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的机会。

文字来源:

为“星星的孩子”提供针对性特殊教育:澎湃新闻、周到

落实“一人一案”,关爱特殊需要学生:中国网

进一步完善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和康复教育衔接机制:微博

南方都市报

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公益托管机构的建议:微博

宝贝回家张宝艳

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心智障碍者职业教育:法治周末报

建议特教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微博

央视新闻

图片来源:澎湃网、中新网、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图片等

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排版:梁舒婷

(佛山市禅城区启智学校)

审核:马善波

上传:赖桂连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jetzl/67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