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未来导报》第31期
魅力甘南唱响幸福欢歌
——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记者 尹晓军 文/图
盛夏时节,绿涌草原,一派欣欣向荣。
山路蜿蜒,一座座美丽的校园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读书声、欢笑声在山间回荡。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大部分地区在海拔米以上,是全省主要牧区和重要林区。过去,受制于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草原广阔、自然风光旖旎的甘南州一直难以摆脱“贫困”的阴影,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为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近年来,甘南州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任务,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不断汇聚人力、财力和物力,强力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向纵深迈进,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这里发生,处处唱响了幸福欢歌。
精准施策
啃下控辍保学这块“硬骨头”
年秋季刚开学,玛曲县第二寄宿制藏族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周毛草就发现,班上家住在曼日玛乡智合桃行政村的女生才让吉迟迟还未报到。几经联系,才得知该生想为家庭减轻负担,辍学在玛曲县步行街一家咖啡馆打工。
了解到才让吉的情况后,玛曲县第二寄宿制藏族小学、曼日玛乡政府和村组干部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式反复劝说。最终,才让吉被打动说服,返回学校在原班就读。周毛草和其他任课教师利用周末以及课余、节假日等时间,对她进行详细耐心地辅导。去年,才让吉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玛曲县藏族中学。
这是甘南州控辍保学工作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家庭状况、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失辍学问题屡治屡现,成为甘南州长期想解决而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也成为教育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控辍保学的严峻任务,甘南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跟进督办,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教育、统战等部门通力协作,全面打响了控辍保学攻坚战。
控辍保学的第一步是要摸清底数。为此,各级各部门及学校层层动员,克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工作难度大等困难,深入99个乡镇个行政村个自然村,拉网式摸排核对6-16周岁人口信息,精准掌握各乡镇户籍适龄儿童真实就读情况,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同时,坚持“教育引导”和“依法劝返”的原则,劝返工作人员进村入户甚至奔赴外省,抱着不怕“磨破嘴”“跑断腿”的决心,点对点联系、逐人核对,并向家长反复宣传法律法规和“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通过教育帮扶和积极引导,大多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改观,最终全州共摸排出名失辍学学生。
为解决劝返复学学生“留得住”“学得好”“中途再次辍学”等问题,甘南州细化控辍保学方案,采取“一批一策、一生一案”的方式,因生施策、因人施教,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一个都不少”。
“我想读书,因为在学校里吃得好,住得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照顾我。”今年12岁的桑吉东知是碌曲县西仓镇中心小学劝返学生之一。现如今,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而且在今年全校组织的作业涂画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和桑吉东知一样,西仓镇中心小学目前共有30名劝返学生。该校副校长任欠介绍,学校采取随班就读和混班就读方式,制定了“一生一案”帮扶计划,并要求全校每位教师包抓1个学生,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教育引导活动,从学习、生活、思想上给予关爱和帮助。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比拼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截至目前,甘南州名失辍学学生全部劝返复学,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一失学辍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1%。
补齐“短板”
合力提升城乡办学水平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内,科学实验室、书法室、图书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宿舍、食堂干净整洁,孩子们在崭新的塑胶操场上欢快奔跑……走进海拔多米的斜藏山麓腹地,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坑坑洼洼的土操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78间土瓦房,教室拥挤不说,更别提功能室了……因为办学条件差,许多家长舍近求远也要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外地就读。
扶贫路上,教育先行。为补齐山区教育“短板”,近年来,临潭县依托“全面改薄”“藏区专项”等财政专项支持,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的新长川九年制学校拔地而起,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着力从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以读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能带动一个家庭,从而带动一个乡镇,完成脱贫攻坚的光荣使命。”校长宋玉平说。
随着办学条件的优化改善,长川九年制学校办学质量逐步提升,从过去的教育“洼地”一跃冲进教育高地,连续五年蝉联全县中考第一,学生人数也从年的人上升至目前的人,“学校办好了,家长们都看在眼里,每年都能‘回流’50多名学生。”说这话时,宋玉平底气十足。
长川九年制学校的变化并非是个例。据统计,近几年,甘南州落实资金14.85亿元,通过实施“全面改薄”“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省级民生实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等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结合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学校的办学水平。
同时,坚持多措并举,着力破解“软件”难题瓶颈,逐步建立教师交流、流动机制,积极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和薄弱学校工作,实现了城乡教师双向交流。近三年来,全州招录特岗教师人,其中80%以上补充到乡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年龄老化和村小教学点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
此外,通过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双语教师”培训等,近五年来完成各级各类培训共1.2万人次;在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基础上,投入资金万元,为乡村学校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套,有效地解决了部分乡村教师住宿难问题,极大调动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整体提升。
温暖资助
畅通贫困学子求学路
年,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杨文浩放弃了外面优越的工作,而是选择回到家乡舟曲县憨班镇,从事扶贫专岗工作。全家人都鼎力支持他的这一决定。
杨文浩来自当地的一户农家,母亲守着3亩薄田,家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外出务工。然而,他高中毕业时父亲因病逝世,妹妹还在读初中,家中突然“断了”经济来源,他曾一度想放弃读大学,尽早外出务工。
“我申请了助学贷款,但是生活费却没有着落。就在感到绝望的时候,乡政府给我打电话,说有一笔资助金,每年资助元,直到大学毕业,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杨文浩说。
舟曲县地处南秦岭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区域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乡镇和地区还存在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每年被大学录取的众多考生中,农村考生占一半以上,他们当中不乏来自单亲、孤儿以及父母残疾的家庭。
为了保障这些贫困家庭子女在各个学段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他们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并且顺利“圆梦大学”,近年来舟曲县严格落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享受各类资助政策,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为解除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的后顾之忧,该县按国家政策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做到应贷尽贷,从年资助中心成立迄今,共办理笔合同,贷款金额.万元。
近年来,舟曲县社会捐资助学蔚然成风,一批心怀慈善精神的爱心人士在教育部门的积极联系下,纷纷慷慨解囊,为教育扶贫添砖加瓦。在此基础上,年,舟曲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舟曲县振兴教育促进会,并由原甘南州政协副主席王德魁担任理事长,动员全县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开展捐资助学行动。截至今年7月,促进会共筹集善款万元,连续6年资助大学生人次,发放助学金.64万元,惠及千余名贫困大学生。
在舟曲县教育局副局长谈振华看来,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的工程,事关脱贫攻坚和社会公平。社会捐资助学蔚然成风的背后,实际上是全社会对崇文重教优良传统的认可,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已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的普遍共识。
不只是舟曲县,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共识”,在甘南州是一种普遍现象。教育优先发展,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在甘南不仅是指南,更是行动。近年来,甘南州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创新教育扶贫模式,严格落实各类保障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健全覆盖各学段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同时,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