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贫寒家庭
余双华年6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龙林村香林组,一个交通十分不便小山村里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七十年代初,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的家庭十分贫寒;那个年代姐妹兄弟较多,大家连穿衣吃饭都非常困难;加之余双华小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因为无钱不能及时送医,落下了左腿残疾。7岁时父母相继离开人世,肢体三级残疾儿童余双华便成了孤儿。靠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才能长大成人。
刚刚懂事时,看到身边的小伙伴开心地游戏玩耍,余双华只好独自一人躲在旁边偷偷流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选择了乐观面对,“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现实,只有奋斗才能让自己看到希望。”
艰难走向社会
余双华生长在农村,又身患残疾,重活粗活都干不了,靠什么养活自己呢?他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余双华饱受了太多的社会歧视和异样的眼光,家里根本无钱供他上学;没有健全的身体,又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他的生活经历简直可谓是糟糕透顶。尽管有点破碗破摔的心态,但随着阅历的增加,让他逐渐明白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要想强大起来,首先精神上必须振作。靠着姐姐的余根芸、余双枝的帮助抚养,他慢慢完成了初中学业。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家庭虽然贫困,但很和谐,这更加激发了余双华对家庭对生活的信心及责任。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个残疾人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自己有什么可做?又能做什么?这是他辗转难眠日思夜想,为生活为生计奔波成了养家糊口的最大难题;在这中间他自然付出了比正常人多无数倍的辛酸与代价。他做过小本生意,在温州皮鞋厂里打过工,有过几年的皮鞋制作经验及稳定的销售渠道,他在自己家里也尝试过办起了小型皮鞋加工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不善不说,维持基本生活,还导致了家里负债累累,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无奈;后来只好又去温州皮鞋厂打了几年工,慢慢地还了所欠下的债务,在还有一点点的积蓄的情况下,毅然他再次返乡。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双华从电视上看到了别人通过养鸡致富的新闻,顿时茅塞顿开“我也可以尝试养养土鸡!”他觉得家庭机会来了,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他建起了小规模的养鸡场,开始了自己的养殖生涯。他不等不靠,凭借自身努力于年租用场地50余亩,养鸡余只,打算摸着石头过河,再次启动返乡创业历程。
艰辛养殖之路
苦难,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余双华身残志坚,凭着一股闯劲,开始了自己的养鸡事业,可是养殖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养殖过程中技术瓶颈、周边环境情况、销售情况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余双华。刚开始接触养殖行业,养鸡技术本身就是一次最大的挑战。记得就在当年冬天气温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供暖设备不全,给鸡场带来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那时他习惯早起,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场地看看鸡,平时一点动静都会让鸡咕咚咕咚飞过来,可那天大部分鸡在那纹丝不动,当时他傻眼了,自己也几乎不能呼吸了,感觉天也塌下来了。就在这一夜之间,千只鸡全部死亡,仿佛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养鸡看着简单,但想养好的确不容易。特别是规模养鸡更是一门大学问,里面名堂多着呢。此刻,余双华清醒地认识到,脱贫不能简单的靠热情与干劲,必须懂技术、会管理,才能取得最大的养殖效益。他再一次陷入了困境;在经过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立起来摸爬滚打的考验告诉他,烦恼郁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得靠自己想办法找到原因;经过到养殖专业户那里学习及请教,得出最大的结论是基地场地太小,周边环境要通风面积不够、保暖及防暑等设备不齐全。说的这些,他都懂并且早就意识到,可最最主要的是缺钱。无奈之下他只有从少量养殖着手,以学经验为主,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直到年,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接到了镇村干部的入户扶贫政策,有重大残疾有非常困难的家庭情况下,只要符合贫困标准可以申请贫困户就可以享受政策扶持;国家鼓励贫困户坚苦奋斗,自强自立,走脱贫致富之路。余双华并没有被失败所吓倒,而是冷静分析失败原因,鼓起勇气东山再战,他一边购买养殖书籍,认真学习专业养殖知识;一边虚心请教专业技术人员,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精通,他的养殖技术也慢慢成熟起来,鸡场养殖规模也发展到0余只。
享受贫困政策
余双华和本组几个特困户立马写了贫困户申请书,通过小组评议,将贫困户报告上交到了龙林村委会,经过村委会的会议及村民代表大会一致投票表决公示,等待镇政府审核;一个多月后余双华等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无疑是党和政府的温暖普照着残疾人身上,在镇村干部们的帮助下,他向上面申请了低息贷款,投入到了基地扩大了规模;在经过自身努力和各级领导支持下,他的养殖基地在一年之内有了很大的起色。创办了太湖县香林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种养殖。由于余双华与村两委沟通较多,在年下半年便熟知了一些相关扶贫政策,条件成熟的贫困户可以先行脱贫;更明白了脱贫不脱勾的政策,他感到奋斗可以创造美好未来,率先写上脱贫申请书主动要求提前迈出脱贫行列。
奋进才有奔头
年脱贫后,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余双华这些曾经的贫困户,产业补助每年都会按时打卡发放到他的个人账户;享受社保扶贫、产业扶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补助等扶贫政策,也像阳光一样普照在余双华身上;在国家及政府发布的贫困户每户可以享受小额信贷免息三年的情况下,贫困户可以采取抱团取暖“四带一自”20户把小额贷款投放到余双华这里,他每年给予他们元的分红;国家的这项优惠政策,不仅帮助养殖基地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还帮助了其他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有所稳定增加。国家的这些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给了一个残疾人身心及精神上最大的鼓励与安慰,增强了余双华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现在余双华的养殖基地进一步发展,租用场地余亩;解决周边残疾人(贫困户)就业20余人。目前他的养殖基地在养殖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懂得了一些防疫技术现已初具规模。绿化苗木品种涉及紫薇、银杏、广玉兰、香樟、红叶石楠、红枫等品种约余株,土鸡1羽。淡水养殖10余亩,年纯收入18万余元。就业人年收入增加元以上,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土鸡养殖,为他们提供种苗、饲料、免费上门技术指导、销售等一条龙限务,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合作社正朝着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之路发展,采取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运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养殖,形成苗木、土鸡、淡水鱼生态循环养殖和稻田龙虾综合养殖模式科学种养,为助推脱贫攻坚、引领产业发展,实施稳定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余双华在用双手创造脱贫奇迹的同时还积极帮助乡邻们一起走上脱贫路;“个人富了不算富,一起富了才能心里暖!”对于前来请教养殖常识的乡亲们,余双华总是耐心的教他们技术,让大家形成养殖合力,延长农业养殖产业链...
自强自立激发内生动力,唯有奋进才是脱贫真正的动力源泉!!(新仓镇金龙辉李钟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