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前,侯安凤还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舅舅希望她“到曲艺队里给盲人引引路”。从此,她就把爱心和责任给予了这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陡坡、过河、盘山路、羊肠小道、悬崖绝壁。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独自行走,可能困难不是太大,而下乡演出的路上,侯安凤的身后是一串盲人。“过河的时候先送一个过去,再返回来接送下一个。”侯安凤说,下乡演出困难很多,盲人被石头绊倒了,你得扶起他们;鞋被踩掉了,你要给他们穿好;他们有时发脾气,你得耐心安慰……
侯安凤第一次领着大家下乡的50多天里,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不说盲人,她自己带着的两双鞋全磨破了,被树枝挂破的衣服光补补丁就摞了六七层。她想回去上学,可盲人们说:“有你引路,我们的眼睛好像是明亮的。”
听到这句话,侯安凤心软了:如果我的付出能使他们少摔一跤,多换来一次舒心,那我就给他们当一双明亮的眼晴、两条健康的腿。
时光任苒,当年的小安凤如今已61岁;“在给盲人引路”的路途上,她整整坚守了49年……
12岁就进了盲宣队小安凤人小志气大
年5月,陵川县解放一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4名在当地流浪说书的盲艺人会集在一起,成立了陵川县盲人宣传队。盲艺人们编创了《解放陵川》《攻打潞城》《破除迷信》《妻送郎参军》等说唱节目,走街串巷开始传唱。宣传队的队长叫侯松锁,虽然双目失明却弹得一手好三弦,会说唱许多长篇鼓书,是盲宣队的主干。
侯安凤正是侯松锁的外甥女。上世纪50年代,年仅12岁的侯安凤,聪明伶俐,也特别喜欢唱戏表演。那时村里有个业余剧团,演员由村里喜欢表演唱戏的农民们组成,演出剧目大都是样板戏。侯安凤就常常跟着剧团唱戏,主演《红灯记》里的李铁梅,《白毛女》里的喜儿等角色。虽然年龄小,但她的表演活灵活现,逐渐受到乡亲们的喜爱。
舅舅侯松锁得知后,便对侯安凤说:“孩子,你喜欢唱戏,干脆就跟着我们演出吧,另外到曲艺队里可以给我们盲人引引路。”那时的学校提倡半工半读,侯安凤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在年就跟着舅舅去了盲人宣传队(年改名为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
曲艺队的队员们都比侯安凤年龄大,于是都叫她小安凤。小安凤人小志气大,很是能干。作为队里唯一的健全人,跑里跑外是她的本份,到各村联系场次演出,结算演出费用是她的本职,回到队里给残疾人洗衣做饭更成了她的义务。每到空闲,侯安凤还会请那些会说书的艺人教她说快板、唱鼓书。一来二去,也学会了不少传统鼓书。后来,再到乡下演出时,侯安凤也能登台表演了,她表演的节目常常赢得一片喝彩声,往往是演了一个,还被老乡们要求再加演,直到大家伙满意为止。
如果自己离开了谁给他们引路?
自打成了曲艺队的一员,每次出去演出甚至是上街买东西,侯安凤当仁不让地成了大伙的引路人,走村串户,跋山涉水。
曲艺队每年下乡到农村演出要比在城里的时间多。常常是到了一个乡镇,就挨着各村演出,一转就是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他们行走在路上时,常常是舅舅侯松锁托着侯安凤的肩膀,后面的人依次托着前面人的肩膀前行。
侯安凤第一次领着队员们下乡是在一个春天,去陵川县的古郊乡说书。古郊乡地处偏僻,且村民居住的地方很分散,几十户人家是个村,三户五户也叫庄,有的住在崖头上,有的住在山沟里,山里的路都是羊肠小道,七岔八拐很难找。侯安凤年龄小,每天寻路找村庄成了一件大事。往往是在这个村演出吃饭时,就端着饭碗叫着爷爷奶奶打听下一个村的道路和地址。走到路上,她还细心地记着走过的路,走过的村,好让下次来了不迷路。有时遇到沟坎,她就先上到上面,拉住盲杖,一个接一个把大伙拽上来。
有一天,他们从古郊乡分水岭村往龙王村抱犊沟走,走出有七八里,有个师傅忽然说他的烟袋丢了。侯安凤看师傅很着急,就让大伙在原地等候,她返回去找烟袋。那是一条很长的山沟,岭上是茂密的树林。侯安凤正沿路仔细寻找着,忽然听到远处地里有位老人对她喊道:“孩子,不敢走了,山上有老豹(豹子)。”侯安凤一看,不远处的山上果然卧着一只小牛犊似的动物,初看以为是大黄狗或者是小牛犊。于是,她站住脚不敢再往前走。后来,还是老人将她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虽然这次经历有惊无险,但之后侯安凤带路也就多加了小心,常常是提前探路,了解情况,直到认为安全了才上路。那次他们在古郊乡的山里挨着村演出了50天,侯安凤的旧鞋穿的掉了底,新鞋也破得不成样。当她回到村里时,父母的心疼可想而知。村里人也说,别让孩子去说书了,真是太受罪了啊!
可侯安凤却觉得,他们都是盲人,吃饭找不着勺子和饭碗,走路摸不着方向,如果自己离开了,谁给他们引路?谁给他们端饭?他们真的太需要有人照顾了。
就这样,侯安凤在宣传队一待就是49个年头。
她像母亲盲童叫她“队长妈妈”
年6月,侯安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年6月,早已是演出骨干的她接替舅舅侯松锁担任了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队长,她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曲艺队每年都要接受社会上的残疾孩子,有本县的,也有外县的。他们八九岁被家里人送到这里,凡是来的孩子都有各种类型的残疾,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家庭困难养不起,有的家长是为了孩子学一点曲艺才能,用于将来谋生。可孩子们出生家庭不同,个人性格不同,有的孩子进到队里不适应集体生活环境。尤其是残疾孩子,有的耳朵听不见,有的眼睛看不见,有的腿脚不灵便,除了身体残疾之外,还有精神上的自暴自弃,比健全孩子的个性更有差异,更难管理。面对这些孩子,侯安凤真是操碎了心,哪个孩子生病了没有吃饭,她要安排伙房做病号饭;哪个盲童摔跤了,她抱起来询问摔得重不重?给他揉搓被摔的地方。还有的孩子斗气了,她认真了解情况,与他们坐在一块谈心。她像母亲一样关爱呵护着这些孩子,用真诚爱心和责任支撑起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使这些不幸的孩子们得到了关爱与温暖。
在孩子们心里,侯安凤也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并亲切地管她叫“队长妈妈”。除了生活起居,侯安凤还教他们学习文化。她引进先进的盲文教育,办起了盲童盲文特教班。此外,她还办起了音乐、说唱、手工制作等多个培训班,让每人都有一技之长,学会在生活中照顾自己,并懂得照顾别人。为了解决更多的残疾人员就业,她更是四处奔波想办法,筹集资金,先后开办了综合福利加工厂、盲人按摩诊所、盲童盲文特教班、残疾儿童学前班等服务实体。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人员余名,直到现在还自费培养着30余名盲童。
不过,最让侯安凤高兴的事还是看到这些慢慢长大的孩子能够成家。为此,她忙前跑后帮助找对象,亲自一个个带上他们购置嫁妆。先后帮助20多名残疾人结婚。对那些孤寡残疾人,她更是体贴入微,主动关怀,承担起缝补洗涮等一切琐碎杂事,冬天坐在冷冰冰的宿舍给他们缝棉衣,不让一个残疾人冻着;夏天躲在荫凉下为他们换单衣,不让他们受热。有的生病卧床起不来,她端水送饭跑前跑后的照顾,直到病好了才放心。
在她的带领下陵川盲宣队誉满太行
从懵懂少女到满头银发,从走村串户的引路人到帮助残疾孩子成长的领路人。侯安凤带领大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誉满太行。
——从年创办至今,曲艺队演出已近11万场。
——连续18年被山西省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先后被授予全国、省“巾帼文明示范岗”;
——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特殊人才培养基地”;被国务院授予“残疾人之家”光荣称号。
多次参加省、市以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屡屡获得大奖。
——年9月6日,他们精心排练精品节目《沸腾的节日》,于残奥会开幕式前在北京“鸟巢”震撼演出,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年,陵川曲艺队演出的陵川钢板书《退钱》,荣获国家文化部对群众文化的最高奖“群星奖”。
年以来,她已经连续五次出席市党代会,还被选为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她身上还有许多耀眼光环:省级劳动模范、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国家五部委的“爱心奖”。
多少次,亲朋好友也曾经劝侯安凤不要再干这个行业,但侯安凤总是说:“我的师傅、师哥、师姐都在队里,他们把我当亲人,十分信任我,我怎么会走,再说了还有一群残疾兄弟姐妹和不幸的孩子让我放不下。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个行业,我就不后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年到曲艺队到现在,坚守近半个世纪的侯安凤在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残疾人撑起了这个充满艰辛却又其乐融融的家。在她带领下,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不断发展壮大,曲艺队培养的孩子,人人也都学到了吹拉弹唱的本事。
这些年,她还办起了免费盲人按摩培训班、音乐培训班、说唱培训班,开办了盲人按摩诊所、棉网套加工店等,使先后来到队里的余名残疾人员有了一技之长,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看到曲艺队有了新变化,看到残疾人有了挣钱能力,侯安凤高兴地说,几十年来的付出和努力就没有白费。
“有没有想过退休的事?”面对记者的问题,侯安凤摆摆手说:“这活啊,一干上就撂不下了。这不,明天孩子们就收假了,今年又是鸡年,我就专门买了几只鸡的布娃娃,准备教那些盲童摸摸认认鸡到底是长啥样的……”
来源: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