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家住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下苑村3岁多的其其(化名)跟随奶奶来到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进行课堂康复训练,祖孙俩已经坚持了5个多月,风雨无阻。
“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我们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其其奶奶一边抚摸着孩子一边说。“没有来康复治疗之前,孩子教什么都不会,来了20天之后开始会发音,现在喜欢来上课,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也能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奶奶高兴地告诉记者其其的变化。
其其的康复训练,得益于市残联的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到目前其其自费部分只花了余元,而他所得到的项目补贴是每年1.2万元。“其其爸爸是快递小哥,妈妈给别人卖服装,如果没有项目补贴,孩子的康复路真走不下去。”奶奶说。
近年来,市残联从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康复措施出台、康复项目设置、康复对象筛查、康复效果提升等方面为残疾儿童融入社会开辟了绿色通道,通过开展关爱残疾儿童的特色品牌活动,为残疾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更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促进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面发展。
来自经开区幺铺镇南山村的7岁小海(化名)是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常客”,他每周只回家一次,吃住都由中心的老师来负责。“我很喜欢在学校上课,这里有小朋友,有有趣的课堂。”带着助听器的小海在老师帮助下断断续续的表达。老师告诉记者,小海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因为遗传基因,小海先天听力障碍,在得知市残联康复训练项目后,于年4月开始训练,目前康复效果良好,戴上助听器能够进行交流和完成课堂训练。
市残联通过市妇幼保健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开展抢救性康复,利用各县区的医疗机构开展康复支持性服务。目前,共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例,完成大小腿假肢安装、肢体儿童矫治手术、智力、脑瘫等康复项目任务例,精神病服药或住院例,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件。
在市残疾人康复治疗中心,几位残障儿童的家长正在展示残障儿童康复课程。“平日里都是老师给我们上课,今天我们上台做展示,展现平时家庭康复的成果,也是树立我们家长的信心。”来自西秀区管元村明明(化名)的外婆告诉记者,家里有个2岁大的运动障碍支体功能发育迟缓的孩子,来到安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后,孩子可以自己翻身,躯干控制能力增强,去年到北京复查效果好。通过家长孩子一起上课,可以在家里学习怎么教导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怎么学听、学说、学自理。
市康复中心还针对残障儿童家庭开设家长服务工作。“我们对新入训儿童的家庭进行个案评估,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还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书百益’‘趣味教玩具’‘家长喘息活动’等活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康复科副主任李慧说。通过这些平台,家长与孩子、家长与中心、家长与家长之间形成了互助、支持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市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持续发展,部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国家政策和各级残联、卫健、医保等部门的推动下,残疾儿童康复纳入大健康范筹,报销项目扩大到19项,残疾儿童定点康复医疗机构不断增多,扩展到贵阳、重庆、北京等地,已签约残疾儿童定点医疗机构16家,市县两级6个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于年5月荣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年,残联系统共投入各类康复经费.29万元;今年,获得中央、省级、市级康复经费.7万元支持,我市正积极有序推进各项康复项目实施。
编辑:梁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