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服务打造标杆社区!点击查看详细内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活是双手创造的。酉华镇二酉村的肖锡家便是这样一位为生活而奋斗的追梦人,他在酉华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自强不息,用勤劳的双手顺利实现脱贫。如今,他不仅成为当地有名的农业种植大户,还示范带动全村20多名农户包括贫困户,把致富特色农业做成了脱贫大产业。农耕繁忙时节,肖锡家和他的妻子在百亩连片农田里忙碌着。肖锡家今年58岁,早些年,因妻子张银兰患心脏病,手术费用巨大,造成家庭困难,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为了照顾患病的妻子,无法外出务工,为了还清欠下的债务,改变家庭现状,他只有在家门口承包土地种植农业,当时面积不大,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后来在帮扶干部和镇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的鼓励和帮助下,肖锡家流转耕地扩大种植规模,妻子身体康复了也来帮忙做些零散活。到年,他家种了75亩水稻,并成功脱贫。目前,肖锡家一户流转土地增加至亩,春季发展水稻90亩,秋季种植油菜亩,养殖鱼虾5亩,预计年收入15万元。因为生产需要,年,肖锡家贷款5万元购买了农用机械,开始走上机械化种植粮食的道路,而且还帮助其他村民耕种收割,从中赚取服务费,机械化生产种植,提高了他的生产效益,增加了经济收益。“通过镇农技部门李卫斌站长的帮扶,我们还申报大型机械补助3万多元,剩余的我干干就赚回来了,日子只会越过越好的。”肖锡家开心地说道。回顾这几年的变化,肖锡家感慨万千,短短几年来,在多方的精准帮扶下,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特色种养业,他家也成功从当初“贫困户”,蜕变成当地的“种植大户”。
灵秀青阳
2
新河乡:关爱残疾儿童让爱化成天使翅膀
当欢欢(化名)高高举着她平生的第一张期中考试试卷扑向妈妈的怀抱时,她激动的差点哭出声来。85分,对于普通正常的孩子来说,也许不算高分,但是对于欢欢来说,却是如此来之不易。今年11岁的欢欢来自新河周桥村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方式是父亲务工,由于父亲没有技术特长,跟在村里人后面在外地做零工,仅仅保持家里的基本开支,在得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后,一家人的生活才稍有起色。欢欢1岁半的时候被检查出海绵状脑血管瘤,小脑受到损伤,别说上学了,连走路行走都成了一大难题。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欢欢的父母不离不弃,带着她四处求医,然而昂贵的康复费用却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犯了愁。
新河镇民政所干部听闻此事后,积极联系县残联等部门,最终联系了合肥市的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政府每年补贴00元康复训练费,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另外免费提供助行器、踏步机等康复器材,每年定期回访,询问需求,这一帮扶就是七年。
日复一日地训练,欢欢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今年9月份欢欢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在镇里的小学报名上学,虽然比正常的孩子学的慢,但是欢欢学得很认真、很开心,平时自己也能拿助行器慢慢地行走。
欢欢写的字
“我也不指望她能学成什么样,只要她能照顾自己,我就心满意足了,也多亏了这几年做康复训练,要不然哪有现在这样”,欢欢的母亲把她的作业本拿出来给上门回访的新河镇民政人员看,只见作业本字迹工整,书写清秀。他的父亲在一旁笑着说:“照这样学下去,我们的欢欢也是能考大学的呢。”
每一位儿童都是天使,残疾儿童是被折翼的天使,我们要用爱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少一份异样的眼光。新河镇每年都会为辖区内有需要的残疾儿童申请康复救助项目,截止目前,已经有8名儿童享受政策,相信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会成为残疾儿童家庭心里温暖的光,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泵阀小镇水乡新河房丽)
想领先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程序吗?那么快识别右下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