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ldquo症结rdquo激活

白殿疯 http://www.a5city.com/m/

找准“症结”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镇原县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记者 尹晓军 文/图

宽敞漂亮的校园、温馨舒适的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多姿多彩的活动、爱岗敬业的教师。如今,对于镇原县的孩子们来说,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快乐充实的,上学成了他们最期盼的事情。

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镇原县强力推进的教育扶贫、均衡发展、质量安全“三位一体”攻坚战。“镇原县是陇东地区久负盛名的文化大县、教育大县,也是国扶贫困县、革命老区县。作为全省八个之一、庆阳唯一一个未‘摘帽’的县,镇原同时面临教育脱贫攻坚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验收两大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面对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我们必须坚持教育脱贫攻坚、基本均衡验收、质量安全管理‘三位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办高水平、高质量的优质教育,确保今年实现‘高质量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顺利通过国家基本均衡验收’一体达标,给老百姓一份满意的教育‘答卷’。”镇原县教育局局长王佐东说。

聚焦特殊群体

“一生一策”精准保学

“订单也有生命周期,在不同的节点,展示不同的状态信息。由于不同公司的业务模式不同,订单状态的划分也可能不同……”近日,记者来到镇原职专设立的普职融合班时,学生们正在上电子商务理论课,悦耳的读书声不时从教室传出。

该班班主任卢永刚介绍,自今年复学开班以来,镇原职专已吸纳27名年龄较大的失辍学、易辍学学生前来就读。这其中,就有原在庙渠初中就读的17岁男孩苏勇。

苏勇来自庙渠镇四合行政村的一户农家,父亲和姐姐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有母亲一人,经济条件差,是该村的建档立卡户。年10月,苏勇“辍学”跑到西安务工,这可急坏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当时就感觉上学没啥用,也考不上高中,还不如早早到外面打工挣钱。”苏勇说。

陪同采访的镇原县教育局扶贫办主任刘海龙介绍,为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近年来,镇原县发挥教育部门牵头作用,建立了公安、文旅、司法、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联动机制,组织干部逐村逐户进行“地毯式”摸排,查找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学生。同时,在镇原职专设立义务教育控辍班,组织各学校对有厌学和有辍学倾向学生进行排查摸底,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己选择专业,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全县有27名九年级学生选择了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职普融合教育,学校里既给这些学生教职业技能,又补文化课“短板”,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听说有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在老师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在西安务工的苏勇最终打消顾虑,重回了校园。复学两个多月来,苏勇已经初步掌握了电子商务技巧,正在努力补习文化课。他现在的想法是希望以后继续在职专深造,考上大学,选择做“汽车营销”方向的工作。

此外,为了让控辍保学摸排出来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镇原县针对学困生、特殊家庭学生、特异体质学生制定“一生一策”帮扶方案,落实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三对一”帮扶措施。对学困生深入了解学习生活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并根据兴趣特长,促其个性发展;对特殊家庭学生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困难,改善精神面貌,提高自理、自立和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对特异体质学生分类施策,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进行评估鉴定,无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纳入社会兜底保障,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学生安排送教上门,其它学生安排特教学校就读、随班就读,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接受义务教育。

畅筱燕是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八年级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名“送教”教师。年9月开学报到时,她发现班上还有一个叫苗苗(化名)的同学没有报到。几经周折,畅筱燕了解到,原来苗苗同学智力残疾,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到校上学,小学还未毕业,就回家帮父母放羊、喂鸡。

在学校的支持下,畅筱燕和同事们决定对其“送教上门”,每周两次。苗苗家在城关镇路沟行政村前山自然村,属精准扶贫户,从山顶到她家来回步行得1小时。在送教老师的坚守下,苗苗同学有了可喜的变化:脸上有了笑容,能勇敢和老师交流想法,能安静地听老师上课,认识了一些汉字,能抄写一些文章,懂得了一些生活常识……

“也许时间无情,也许生活无奈,但只要我们心中满怀对这个世界的爱,那将是我们穿越一切雾霭的信仰。熬过漫长的暗夜,一定会有明媚的阳光包裹温暖着你我。”畅筱燕说。

据统计,目前,镇原县共排查出有名残疾儿童,名老师参与“送教上门”工作。除此之外,该县文明办、妇联、团委、残联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共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个、“七彩小屋”11所、乡村少年宫35个,并以此为阵地,全面开展课外培训辅导和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和残疾少年得到更多的帮助。

建设标准化学校

凝聚教育崛起的强大合力

“过去的学校是由一个破庙改建,夏天漏雨冬天钻风,土操场坑坑洼洼的,学校用水要到周边村民家里接。”“现在学校变化可大了,新盖了砖瓦房,硬化了操场,宽带接通了,自来水也接通了,娃娃们在这样的环境学习很幸福。”谈及学校近年来的变化,今年55岁的庙渠镇店王小学老教师常镇虎一脸的喜悦。

庙渠镇店王小学是当地很常见的一所小规模教学点,过去由于地处偏远、办学条件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生源流失严重。目前,该校小学生19人,幼儿园幼儿6名。“在我们学区,像店王小学这样20人以下的教学点就有3所,尽管学校学生少,但是这几年的投入却一点儿不少,每个教学点都是标准化的学校。”庙渠学区校长张越平告诉记者。

以店王小学为例,幼儿园建设投入改薄资金24万元,今年还规划建设6间教室,预计投入资金40万元。同时,还一次性为学校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体音美设施等一大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子女就近入学。

在镇原县,发生这样变化的学校不在少数。最大限度满足了群众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全面实现适龄儿童由“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这是镇原县委、县政府做出的庄重承诺,也是人民群众的渴盼。

孟坝镇地处镇原县北部,塬面广阔,地域优越,距镇原县城30公里,是该县北部8个乡镇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集散地,也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商埠重镇,人口超过5万。可原来,镇上只有一所中心小学,由于半山半塬的特殊地理位置,学校无处“拓展”,学校快被学生“挤”爆。

年,为缓解孟坝中心小学学生上学压力,镇原县在孟坝镇选址新建孟坝寄宿制小学,投资近万元,也是目前该县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我们学校重点就是吸纳镇上9个边远山区行政村的三至六年级孩子,原学校保留一至二年级教学点,三年级到学校寄宿就读。这样一来,既缓解了中心小学的压力,也减轻了家长们的负担,让孩子们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一举多得。”校长刘希杰说。

两年来,县上还对孟坝寄宿制小学“青睐有加”。每一笔投入刘希杰都如数家珍:年改薄资金万元,操场全部硬化;年,“温暖工程”煤改电投入92万元;今年,薄改提升投入万元,用于学校维修和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教学楼的内外粉饰……

据介绍,近三年来,镇原县的义务教育项目投入大幅增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仅年至年,就投入资金2.4亿元,用于学校校舍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薄弱学校校舍6.9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8.4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4.9万平方米,新建围墙多米,硬化校园8.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共添置班班通设备套,计算机台,建起录播教室23个。为22所完初中及九年制学校按照省颁二类标准装备了理化生实验室等,并配齐了实验器材,建成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个,为所小学及九年制学校装配了科学实验室。

各学校还按规定标准建成了卫生健康室和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兼职管理人员。学校每年新增图书均高于藏书量的1%,初中生均达到35册,小学生均达到25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地改善,教育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镇原县还不断强化两类学校建设,年,已实施两类学校项目44所,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年,共规划实施两类学校项目14所,截至目前,5个已经完工,其余9个正在建设之中。

“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我们以小规模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小’的优势,凸现‘小’的特色,探索‘小’的路子,集中力量办好乡村义务教育。通过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和文化建设达到‘小而美’,通过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达到‘小而精’,通过实施个性化教学,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达到‘小而优’,通过打造‘一校一品’,彰显办学特色达到‘小而特’,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凝聚教育崛起的强大合力,为乡村学生提供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段来财说。

“三帮一学”促提升

破解教师队伍薄弱困局

今年,57岁的临泾镇学区耿家塬小学教师张鋆,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马渠九年制学校的支教教师。

尽管“年龄大”,可张鋆工作的劲头却不输任何年轻人。查资料、写教案、制作课件,和“新同事”——马渠九年制学校的教师交流探讨,从早到晚,他乐此不疲。实际上,这样的工作状态,张鋆已经保持了30多年。

“支教对个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和不同学校的年轻人交流、学习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提升支教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教育均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张鋆谦虚地告诉记者。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镇原县乡镇间地理条件差距较大,山区薄弱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加之近年来教师补充渠道单一、数量有限,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突出。如何破解乡村教师队伍薄弱这一困局?镇原按照“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强弱学校结对帮扶、城乡学校定期支教帮扶、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帮扶及薄弱学校教师跟岗学习的“三帮一学”措施,奖惩结合、放管并举,立体式推进教师资源的交流、合作、共享,有效打破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了”的瓶颈。

目前,镇原中学、城关初中等12个县直优质学校,与13个未脱贫村17所小规模薄弱学校结成教师资源共同体,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工作长效机制。结对学校通过开展教研活动、订单培养紧缺学科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对薄弱学校传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采取县城支援乡镇、前塬支援后山的方式,33名教师深入薄弱学校支教,各乡镇学区从中心校派出名教师,深入农村偏远薄弱学校支教。同时,各学区教师在片区内开展走教,先进教学经验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了薄弱学校。

县教育局在全面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安排有志于扎根山区教学的年轻骨干教师,到东街小学、城关初中等进行跟岗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学成后返回村小、扎根山区,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镇原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帮扶、支教、走教、跟岗学习等多种措施,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教师单项流动局面,把支教工作常态化,让骨干教师走起来,使优质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成果和方法在薄弱学校得到了共享,也把农村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吃苦耐劳奉献精神传递给了城区学校教师,彻底破解乡村教师队伍薄弱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城乡教师支教和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为进一步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近三来,镇原县投资.67万元,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套。此外,通过积极落实乡村教师各项补贴补助、乡镇岗位津贴、职称向农村倾斜等一揽子措施,在保障教师队伍权益的基础上,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我们学校年投入使用了50套教师周转房,每个教师都有一间‘幸福之家’,不仅宽敞明亮,还有暖气和独立的卫生间,教师们生活工作方便了很多,彻底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庙渠初中校长李文斌欣喜地说,与之对应的是,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综合排名跻身全县第二,实考人均成绩和高中升学率两项指标均名列全县第一;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综合排名名列全县第三。

监制:冲碑忠

统筹策划:张亚群

编辑:阎韵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jetjz/47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