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温州市委关于补短板的实施意见

(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部署要求,结合温州实际,研究了温州市补短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突出高质量、均衡性、可持续,重点补齐中心城区首位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竞争力、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生态环境、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基层社会治理、改革落地九块短板,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促进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城市体系中晋级升位,加快建成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一)补齐中心城区首位度短板。统筹提升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产业业态、市政设施、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到年城中村改造和亮点区块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高,城市能级和品质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1.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按照“突出重点、集中发力,连片改造、快出形象”要求,做好协议签订、旧房拆除、项目建设、安置回迁等环节紧密衔接,同步抓好旧住宅区、旧厂区、旧市场搬迁改造提升,到年完成市区80个行政村改造任务。完善拆迁、补偿、安置等政策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房屋征收标准和工作规程,助推城中村改造依法公开推进。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棚户区改造等专项贷款,创新城中村改造融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融资模式。提倡、鼓励实施货币补偿安置方式,稳步推行市场化安置。加快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推动城区制造业向产业集聚区有序转移,推动行业企业向特色园区、专业园区适度集中,通过6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限制发展区范围工业企业搬迁。

  2.加快亮点区块建设。滨江商务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加快区块基础设施、标志性建筑、高端楼宇群建设,到年打造成为温州城市标杆区块。五马商圈,按照“一轴四区块”发展思路,到年建设成为温州时尚之都示范区。高铁新城,全面推进12.9平方公里规划区、5.19平方公里核心区开发建设,到年打造成为温州交通主枢纽和城市主门户。浙南科技城,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科创资源集聚、产城融合建设、要素资源保障四大行动,努力打造立足温州、辐射浙南、影响全省的创新高地。双屿,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要求,到年形成温州城市西部发展的新亮点。中央绿轴区块,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要求,到年打造成为文化、生态、行政相融合的标志性区块。三垟湿地,到年完成拆迁征地、基础设施建设、景观设施打造等任务,全力建成集生态保育、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做好区块建设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业态好、辐射作用大的重点项目。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到年完成31条主要道路、16条商业街及历史文化街巷整治提升。推进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到年新增专用(配建)停车位13万个以上、公共停车位2万个以上,完成90个旧住宅区停车改造。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空中管线“上改下”,到年改造kV及以上电力线路.7公里,地埋通道69.4公里,10kV电力架空线“上改下”地埋.9公里,同步地埋架空市政通信线路公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云计算中心统筹布局、骨干网络扩容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快“宽带温州”“无线城市”建设。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完成联网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快瓯江、飞云江、鳌江等重大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沿海平原排涝骨干工程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4.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序化、洁化、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力度,以深入开展“治乱”专项行动为重点,推进精细化管理扩面提质。全面提升主城区重点道路管理水平,开展精细化管理道路创建,建立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打造一批城市管理样板示范路。加大对占道经营的管理力度,到年基本实现建成区无违法占道经营行为。理顺道路保洁体制,实施科学、统一的道路保洁分级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洁化水平。构建城市家具物联网管理系统,对主要道路和商业街区城市家具实施精致管理。突出打造滨江区域(瓯江路)、印象南塘区块、行政中心区块(中央绿轴)3个亮化示范区块,理顺市区功能性照明管理体制,加强亮化长效管理。坚持重心下移、属地负责,整合执法和管理资源,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统一高效的监管、指挥、处置平台,提升“智慧城管”水平。

  5.推进市区一体化发展。统筹做好城市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市区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规划管控、产业布局、土地出让、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衔接,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推进市区规划一体化,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快形成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有机衔接的规划体制。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强项目建设时序、标准、功能对接,促进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道路照明等“一城一网一主体”,提高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统一中心城区公共服务标准,加快实现同城同待遇。

  (二)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交通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按照“直通高铁、加密高速、提升机场、优化港口、发展城轨、完善城网、建设枢纽”思路,加快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多元立体、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到年基本建成我国东南沿海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1.大力发展对外综合交通。实施高铁攻坚工程,加快启动杭温高铁建设,积极谋划温福高铁、甬台温高铁、温武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强与国家高铁干线互通互联,到年融入全省高铁“1小时交通圈”。实施高速公路会战工程,到年建成甬台温复线、绕城、龙丽温等高速公路公里,新建、改造提升国道公里、省道公里,实现全市高速公路“县县通”、密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施机场提升工程,加快建成T2航站楼、航空物流园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通用航空基地等项目,积极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区域性枢纽机场。实施港口优化工程,积极参与全省港口大整合,加快温州港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物流配套建设及口岸开放,实现乐清湾、状元岙、大小门岛三大核心港区整合提升,扩大温州港对浙西南、赣东、闽北等地区辐射面,打造区域性大型枢纽港。

  2.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市域铁路等城市轨道网、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网、BRT等中运量公共交通网,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成市域铁路S1线,加快市域铁路S2线建设,深化市域铁路S3线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城市东西、南北快速路,逐步形成以快速路网为骨架、主次干路网为主体、支路网为补充的城市路网系统。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公交枢纽、停保场以及首末站、停靠站建设,提高公交智能化水平,到年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深入实施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加大接断头打卡口力度,强化交通组织管理,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到年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3.强化市域交通枢纽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推进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城轨等互通互联,努力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加快建成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动车南站综合交通枢纽、温州动车运用所和公交站场、出租车服务区建设,深入谋划城市东部高铁枢纽、温州北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实施一批与主要港区、铁路货场、公路货运站、机场相配合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

  (三)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创新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环境建设,努力打造“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创新生态链,加快使温州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到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以上。

  1.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加快浙南科技城建设,做好规划引领、土地收储、融资保障、招商引资等工作,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到年实现区域内技工贸总收入达到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新增科技型企业家,建成重大科创平台20个以上、孵化器6个以上。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依托产业基础和特色,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扶持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等发展,支持有条件地方创建国家和省级科技孵化器。支持和鼓励大院名校和国内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平台。支持特色小镇优化创新服务,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市场化导向,大力发展集中式众创空间,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社区,到年创建市级众创空间家以上。强化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实施重点企业研究院、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创新团队“三位一体”自主创新推进工程。

  2.加快集聚创业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搭建人才项目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助推平台,制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良好环境。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年,引进科技创新团队30个,新增“国千”人才30人、“省千”人才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万人。发挥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支持高校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健全科技、人才与产业联动机制,大力推行“人才+资本+项目”模式,推进人才资源资本化公司化。积极搭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落实人才工作“新政十条”,妥善解决好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探索大学生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加强“人才社区”建设。

  3.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化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设立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风险投资进入创新领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府增信机制,发挥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作用,扩大信保基金服务企业覆盖面。设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解决轻资产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温州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用,鼓励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在新三板和省市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积极开展自主品牌、商标专用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探索投贷联动机制。

  4.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健全财政性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策,完善职务发明、收益分配、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激励等政策。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同盟,完善多层次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打造区域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搭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中介服务体系。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建设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推动知识产权发展,加快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四)补齐产业竞争力短板。强化供给侧和需求侧良性互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破除产业“低小散”困局,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到年,形成产业链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

  1.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支撑温州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培育和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激光与光电、通用航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全市产业在总量和质量上实现新跨越。以医疗健康、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以商务楼宇、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积极发展集约型高密度楼宇经济。组织实施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特色效益农业,完善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体系,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推进产业平台整合提升。以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为主体,对市级以下“低小散”产业功能区,分类进行整合、托管、改造或撤销,形成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国家高新区为龙头,以12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为支撑,以一批特色小镇为补充的产业平台体系。按照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环境营造先行和重大功能性控制性项目先行的要求,提升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水平,集中资源要素对核心区块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完善工业企业(项目)跨行政区转移机制,引导工业企业向对应的产业平台迁移集聚。到年,全市产业平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完善产业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授予管委会完整的经济管理权限,理顺管委会与属地政府的关系。

  3.提升存量经济发展水平。做强做大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优势产业,到年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千亿产业集群。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应用,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制定实施“工匠计划”,建设“工匠式”产业工人队伍,推动精致生产。实施“温州制造”质量提升计划,推动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建设。强化领军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培育,深化“四换三名”“三转一市”,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到年新增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企业集团)3家、超50亿元企业(企业集团)5家、超10亿元企业(企业集团)30家,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达到家。强化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继续打好降低企业成本组合拳。加大企业金融风险化解力度,确保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4.推动增量经济做大做优。依托各大产业集聚区等平台建设,精心谋划和实施一批投资体量大、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以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投资、发展税源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充分挖掘民间巨大投资潜力,引导企业不断扩大生产性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增量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坚持引资本、引项目、引科技、引人才相结合,推进产业链招商、板块招商、园区招商、大企业招商,推行“以企引企、以商引商、以外引外”模式,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每年要分别引进3个和2个单体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深入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加快招引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温商“领头雁”和有技术有活力的“温二代”回归发展。

  (五)补齐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短板。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新诉求。

  1.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市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区级义务教育责任。加快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设立市县两级政府教育教学质量奖。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深化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突出抓好市区东部和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和建设,到年培育所“新优质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到98%以上,市区东部教育水平跻身全市前列。深入实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到年教育整体质量在全省快速晋级升位。加强中小学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推动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发展,到年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达到85%以上,省等级职业学校实现全覆盖,重点院校、重点专业录取率大幅提高。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到年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以上。深入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形成一批优质特色民办学校。

  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医疗资源优化调整,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发展,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到年全市千人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分别达到6张、3.2人、3.6人,全面建成“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到年全市基层就诊比例达到60%,县域内就诊比例达到90%,住院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率达到%。全面提升综合监督、监测、卫生应急预警及处置能力,到年所有县(市、区)建成规范化疾控机构。发挥我市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聚、专科特色比较明显的优势,大力推进医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打造浙江医疗服务副中心和浙南闽北医疗服务中心。

  3.健全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参保登记,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健全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层次和最高补偿限额、支付比例。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为主体,租赁补贴与实物配租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向新社会群体覆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到年全市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加强公益性文化单位分类管理。规划建设温州美术馆、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进一步构建都市“15分钟文化圈”。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个基层文化中心内涵建设。

  (六)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路子,实施“”美丽温州建设行动,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持久战,到年全市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环境“脏乱差”得到根本整治。

  1.加强以治水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积极开展“水岸同治”,巩固提升全市垃圾河、黑臭河整治成果,深化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和以温瑞塘河为重点的平原河网污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劣五类断面水体,到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75%以上。以“无违建”创建为重点,坚持“拆改用控”并举,坚持不懈抓好拆违行动,实现县县基本无违建,基本建成“无违建市”。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到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以上。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交通干线噪声和城乡区域环境噪声防控。巩固和提升“六城联创”成果,抓好城中村、城边村和城郊结合部等区域环境整治。

  2.打好重污染行业整治攻坚战。坚决关闭能耗高、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逐年淘汰一批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产品附加值低的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推动符合行业和环境准入条件的企业入园,工业园区外原则上不再新上该类项目。推进重污染行业企业改造、置换和兼并重组,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循环低碳和清洁生产,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大专项检查力度,依法查处整改不到位、防治污染设施运行不正常的企业。到年七类重污染行业整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30%以上。

  3.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全面完成2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建成投用市区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西片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二期改造工程,加快市区98个截污纳管工程建设,到年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加快西向生态垃圾填埋场、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工程、宏泽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等建设,完成乐清电镀污泥利用处置项目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项目建设,逐年提高城市垃圾分类覆盖面,到年基本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建设,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

  (七)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坚持把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快于农民收入平均增幅,确保贫困现象不出现反复,到年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1.完善精准帮扶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产业帮扶、科技帮扶、创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帮扶模式,加大对落后地区“输血”力度。健全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建立民政低保和扶贫对象数据库对接机制,实行动态调整,做到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实行扶贫资金与脱贫任务相挂钩,针对性加大重点片区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投资力度。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帮扶机制,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有条件的县(市、区)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建立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三级扶贫责任捆绑机制,明确各级扶贫工作责任清单。

  2.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和深化山海协作机制,继续支持原欠发达县发展,增强山区等落后地区“造血”功能。实行异地搬迁差异化补助政策,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山区、库区、海岛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的异地搬迁。探索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帮扶,将扶持产业项目的财政资金,以固定回报的方式将全部或部分收益量化给重点帮扶对象。培育扶贫资金互助组织,新建扶贫资金互助组织20家以上。实施扶贫致富带头人计划,提升农民基本素质。鼓励低收入农户以承包土地、集体资产股份参与合作开发经营。实施光伏小康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力度,推进强村惠民行动,重点扶持薄弱村,规范提升富裕村,带动发展一般村,到年全面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

  3.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实施“小县大城、旅游小镇”工程,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镇,打造一批集乡村旅游、村民居住、高端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民宿群,建设一批具有生产、观赏、体验、游乐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生态农庄、农家乐园,推动各类美丽经济形态串珠成线,鼓励农民依托自然资源、发挥生态优势,积极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到年,每年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10条、特色精品村个、特色精品民宿30家、美丽乡村综合体5个。

  (八)补齐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大力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切实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1.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理顺乡镇(街道)体制机制,优化乡镇(街道)职能配置,配好配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提升乡镇(街道)抓好基层工作的能力。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带头人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规范管理老年人协会等民间组织。推进管理层级、干部力量、工作职能“三下沉”,构建现代基层治理大网格实体化运行新模式,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

  2.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和法治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精神家园”建设,发挥农村“文化礼堂”重要阵地功能。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重视解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问题。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农村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完善和强化乡规民约,引导农民摈弃各种陈规陋习,努力培育文明乡风。善于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做好农村工作,健全农村普法教育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法律进乡村”,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培养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村干部,培育信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新型农民。

  3.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健全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调处化解网络。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推动各类调解向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领域延伸。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信访领导包案制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加大积案化解和非访防控力度,提高初信初访办理质量,及时妥善处理重大信访问题和案件。严格落实信访事项终结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非正常访、“闹访”等问题,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信访问题。

  4.切实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全面推进平安温州建设,深化“八大攻坚”,实施“六大创安工程”,全力做好G20杭州峰会维稳安保工作,确保平安大市考核“保六争三”。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组织实施智慧安监工程,强化出租房和企业消防、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整治管控,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失责追究到位。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持续深化社会风险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清风”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地霸、村霸、路霸等打击力度,坚决拔除基层黑恶势力。加强基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精细化管理,合理调控流动人口数量,不断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九)补齐改革落地短板。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制度供给,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当好全国改革排头兵和模范生。

  1.构建大改革工作格局。强化各级各部门对本地区本领域改革的主体责任,健全改革落实全流程高效率可检查责任体系。发挥好各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健全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大改革事项和改革方案,有针对性协调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加强各级党委改革办运作机制和能力建设,更好发挥统筹、协调、检查、推动作用。强化各级各部门协作配合,形成改革工作强大合力。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改革,成立群众观察团,督促和倒逼有关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2.推进重大改革落地见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总抓手,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农村“三权”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都市区统筹发展机制、功能区体制、国有企业等重点改革。聚焦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改革,每年列出一批改革项目清单,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突破,推动改革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继续抓好现有各大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各种有含金量的改革新试点,结合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实践,形成一批相对成熟、能够推广的模式和经验,打造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的“温州样板”。

  3.健全改革推进机制。建立市、县领导联系重点改革项目制度,加强对相关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完善分级分项督察机制,建立“项目销号制”“挂账问责制”,突出对标志性、引领性重点改革任务的督察。完善改革评价体系,健全领导干部改革实绩考核制度,探索第三方评估机制。健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严格区分干部改革失误与失职渎职行为,鼓励改革、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三、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认真研究和推动本地区本领域补短板工作。发挥人大、政协一线作用,加大对补短板工作的监督和推动力度。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强化各级政府补短板主体责任和职能。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细化目标和责任,加快制定补短板具体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严格问责。按照“抓当年、谋明年、想三年”要求,深入组织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做到补短板工作主题化、载体化、具体化。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理念,创新思路,勇于担当,克难攻坚,不折不扣执行市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通工作落实“中梗阻”。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政策水平与业务能力。强化社会舆论与社会心态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补短板工作中来,形成齐抓共促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的药
白癜风可以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jetjz/39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