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才知1203是国际残疾人日

学生分论坛会议手册部分

上海市残联代表、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和基础医学院的师生,及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青年学生汇聚于此。(见链接:青春共享,阳光同行——第十一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学生分论坛)

离《观察

复旦的“高墙”》(点击可查看)一文恰一年,我今天才知道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它已经走至第26年。

国际残疾人日虽在耳畔,充斥丰富生活的校园却似乎没有对此更多的宣传。“宣传在哪里?——在灯柱上,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所谓残疾人的事业也是如此,被挂的很高,但实际上很小。

光华楼北侧灯柱宣传

“不是不人道,只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只是不了解”。初涉这个领域觉得很陌生,文虽可能有误,然终有所感。

改善校园无障碍设施有无必要?

无障碍设施是否过度,有没有迫切性,是否具备专业性?

一年了,内心的纠结渐渐得到释放。下面的每一个问题,我在调研过程中都发现,这才确定了心中的答案。

“重视大多数人的需要,忽视有最迫切需要的少数人

1.设计不合理

造楼时没考虑铺设坡道,导致改造条件受限,只能铺设一条坡道

2.信息不全面

多走冤枉路,增加了障碍

3.意识不主动

遇到求助时能回应,但是不会进一步主动帮助”

——上海残联曹丹老师谈无障碍环境存在的问题

不得不说提案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校园各方的帮助,非我们一方之力所能成型。南京大学手语社社长汪安园姑娘说,也只有复旦、南大等这样的学校,有资源支持,才能那么顺利无碍吧。我对无障碍设施的理解仍然片面,但几乎每个演讲都提到残疾人健康环境的无障碍设施,也坚定不放弃的信心——它没有放弃我,我也要珍惜它罢。

但毫无疑问,这条追求平坦之路永无止境。

上海残联的曹丹老师因为自行驾车、乘坐轮椅,到我调研时对无障碍设施最满意的地方——光华楼时,由于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迷茫周转半余小时,错过了开幕式。

曹丹老师提及复旦大学光华楼无障碍设施使用经历

“不是不人道,只是不知道”

从这个论坛知道了什么?

关于肢体残疾。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曹丹老师先天性脊柱断裂,童年以后健康状况愈下,终至无法独立行走。年,高考之时虽然超过上海所有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首先打算却是谋生——因为当时中国的大学不录取残疾学生。幸运的是,上海大学档案系作为她第一志愿将她录取,使她成为上海第一批不受身体条件限制被录取的大学生。

“18年间,我成为残疾人工作者,进行档案工作,见证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

但她仍说到校园之外的城市障碍。外滩观光通道,无障碍坡道只有一半,即将到达的时候多了两个阶梯,因此残疾人只能看一半的风景。地铁8号线的中华文化宫站,没有无障碍电梯,残疾人需要多坐一站——最需要帮助的残疾人需要走更多的路。无障碍停车位停在上面的基本上都是普通社会车辆,而城市盲道一直是心头的沉重。

我国路面喜欢用不同的错层区分功能,连家里都喜欢铺上台阶,不知是否意味步步高升。“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社会是不具有包容性的。”

关于聋人。南大手语社的社长汪安园提及,聋人是可以发声的,因此“聋人”是对听障人士基本的尊重,而不是“聋哑人”。他们缺乏对别人的信任,丧失学习语言的机会,但是他们孤独,希望交流。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jetjz/17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