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残疾人一个也不少
——记攀枝花市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
攀枝花市有省定贫困村7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年底动态调整数据),其中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分布在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3个县(区),市、县(区)残联通过连续五年实施系列惠残、助残扶贫政策措施,截至今年7月底,全部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指标均已达标。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全面落实涉残基本民生保障
“十三五”期间,纳入城乡低保残疾人人次,其中:农村低保对象人次、城市低保对象人次;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残疾人人次,其中城镇特困供养残疾人人次,农村特困供养残疾人人次,全市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家庭实现“应保尽保”。累计为27.89万余人次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万元;为50.6万余人次残疾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1万元;为人次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91万元。
五年来,全市名次符合条件的参保残疾人享受城乡医保缴费补贴政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费用实行全额财政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和常住贫困人口慢性病签约率%。全市投入危房改造补助资金.65万元,为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实施了改造。初步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其他教育方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5%以上,资助人次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继续上学。
聚焦“造血式”扶贫
深入实施残疾人专项帮扶项目
攀枝花市残联向上争取到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专项用于残疾人股权量化,选择2个农民合作省级示范社作为残疾人股权量化试点单位,累计吸纳25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参与分红,赋予残疾农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培训残疾人人次,扶持余户次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打造残疾人家庭农场10余个,孵化残疾人致富项目18个,培育残疾人致富达人20余个。五年间,2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获省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为巩固脱贫成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攀枝花市出台《攀枝花市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动态监测贫困户和边缘户生产生活状况,提前响应、因户施策、及时补短。攀枝花市残联加强与扶贫开发局合作,建立数据共享常态化机制,将存在返贫风险残疾人和贫困边缘户中的残疾人作为当前重点动态监测其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共享监测数据,对存在返贫风险的22户(27人)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户(人)涉残边缘户及时进行政策干预,有效防止返贫。
下一步,攀枝花市残联将继续扎实做好脱贫攻坚调查、脱贫成效巩固、长效机制建立等各项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决胜之战、收官之战,坚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攀枝花脱贫攻坚的工作中
有很多残疾人
成功走出贫穷的困境
走向致富之路
一起了解一下
↓↓
深怀感恩之心大步走上小康路
——记攀枝花市残疾人自强脱贫典型曾尚先
曾尚先,男,彝族,年11月出生,肢体二级残疾,小学肄业,系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底脱贫。年,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奋进奖)。
凭着对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曾尚先杵着双拐,努力发展生产,摘掉贫困帽子,将孩子供养成才。一路走来,他始终满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
祸从天降,心路迷茫
年,曾尚先突患股骨头坏死,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让他由一个壮劳力变成了无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曾尚先家里并不宽裕,仅靠种植几亩烤烟每年有1万元左右收入,作为家里顶梁柱,他上要赡养70多岁的老父亲、下要供养正在上高中的孩子,除去家庭各种开支后,所剩无几。这场大病让他一度陷入迷茫和绝望。“一下子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说起那段时光,曾尚先满是唏嘘。
精准扶贫,心路渐宽
年,曾尚先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残联为其办理了《残疾人证》,民政部门将其纳入农村低保,曾尚先一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同年,曾尚先儿子考入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县乡职能部门帮助其申请到贫困生助学贷款,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得到了解决。有了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扶,曾尚先的生活有了起色,心结也慢慢打开,他渐渐萌生出通过苦干、实干来改变家庭现状的念头。
发展生产,连年增收
儿子上大学的学费问题解决了,但儿子的生活费还没有着落。为了儿子的生活费,也为了家人的幸福生活,曾尚先暗下决心一定要摆脱贫困!靠着一股拼劲和感恩之心,靠着产业发展补助金、帮扶单位给予的元产业发展启动金等资金帮扶,他从扩大自家烤烟业干起,踏上了脱贫奔康的奋斗之路。腿脚不便,他就杵着双拐慢慢走;弯不了腰,他就带个板凳坐在地里干活;技术缺乏,他就向烟站技术员、同村亲戚请教、学习;产量有限,他就租地逐年扩大烤烟种植面积。他常说“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多人帮助和关心我,我没有理由躺在家里混吃!我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彻底改变家庭现状。”如今他已是联合村数一数二的烤烟种植能手,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4亩增至12亩,家里每年还要喂几头猪,既满足自食需要,又增加家庭经济收入。靠着不断地辛勤耕耘,曾尚先一家的人均纯收入从元提高到年的余元,顺利脱贫摘帽。
深怀感恩,砥砺奋进
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当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到他家走访,问他还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时,他总是说:“现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这么好,你们已经帮了我家很多了,很感谢你们咯,我没有什么问题了。”他的这种知感恩、谋奋进的精神,成了脱贫户中的典范。年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更是为家庭致富奔康注入澎湃动力。至年,曾尚先一家人均收入已达1.6万元,一次性还清了儿子上学时借的3.2万元助学贷款,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如今,曾尚先仍杵着拐杖、带着板凳到地里干活,虽步履蹒跚,但他迈向小康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不等不靠,用汗水和智慧铺出致富路
——记攀枝花市残疾人自强脱贫典型李安先
李安先,女,汉族,年10月出生,攀枝花市米易县人,三级肢体残疾人,家庭人口2人。年,被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四川脱贫榜样。
李安先的脱贫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先天缺失左手的她嫁到米易后不久,丈夫离世,孩子年幼,房屋破旧。脱贫攻坚政策落地前,家中只有几亩地、几只鸡,缺少发展资金,再加上没有专业技术,只能靠微薄的土地收入和卖出的鸡蛋糊口,年人均纯收入仅余元。在她的回忆中,“常年不敢开电灯,买包纸都需要借钱,还要愁娃儿的学费”。
李安先不甘如此贫困,经过综合考虑,她决定发展养殖业。年,她依靠脱贫攻坚政策,办理了贫困户小额贷款,在修葺房屋的同时,修建了猪圈,又用产业扶持基金购买了小猪崽。
有了产业发展方向,还得有技术。为了把猪养好,李安先找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养猪技术。在养殖场,李安先用心学习、细心观察,她不仅学到了养猪技术,还发现养殖场的保育床可以给猪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生长环境,对猪的健康生长大有帮助。
说干就干,李安先通过养殖场,从云南买来保育床,并自己发明了配套的供水器。从年开始,李安先利用扶持政策发展自己的养猪业。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精心管理,家庭种养殖业不断发展,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她养殖生猪20余只、跑山鸡10余只、黑山羊7只,种植芒果树余株。年底家庭年收入2.9万元,其中仅禽畜销售就超1万元,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发展生产中,她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她不仅自己喜欢看书,也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日子虽然穷苦却也坚持把儿子送到米易县城读书,如今儿子邱富航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
李安先喜欢唱山歌。不仅会唱,还自己创作山歌。在最艰难的时候,她用山歌给自己鼓劲。年,米易县草场镇为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系列活动暨草场镇精准贫困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专题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李安先唱着自己写的山歌,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永远记得党的关怀,共同致富奔小康……”。李安先满溢着脱贫后的喜悦与致富的信心,她说,她还要继续为她的小康生活而奋斗。
作为村中的养殖能手、致富典型,李安先用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看得见的致富成果,影响着身边的其他贫困户。她时常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种养殖心得传授给其他贫困户,鼓励他们勤劳致富。她的勤劳、善良和热心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尊重。李安先说:“人穷不可怕,就怕没志气,当贫困户不是件光荣的事。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不要等着别人给,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更踏实。”
热文推荐
“生命阳光”大型公益励志主题晚会拉开序幕
自贡市残疾人自强脱贫典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