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梳理了国外运用集体后效干预残疾儿童干扰行为的文献,分析在干预对象、实验设计、干预内容及社会效度方面的特点,发现集体后效与其他干预方法结合效果好,能够同时对多个行为进行干预,并且能够带来积极的副作用,但形式单一。由此,对集体后效的本土化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什么是集体后效?
集体后效是一种根据群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提供预定的偏好物或活动的班级管理系统。也就是说,每个学生是根据所选成员是否满足教师的期望来获得偏好物或活动。因此,集体后效根据成员如何获得奖励而出现了三种形式:独立集体后效、依赖集体后效和互赖集体后效。独立集体后效即小组每个成员的行为只要达标则该成员就能获得奖励;依赖集体后效即小组成员获得奖励与否会根据其中被选成员的行为达标与否而定;互赖集体后效即基于小组整体行为表现达标而获得奖励物。不论是何种形式,小组成员之间都存在“利益”相关,每个成员都会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
一、研究结果
(一)干预对象。在12篇文献中,研究对象涉及的学段从学前阶段到中学阶段,其中83%的文献涉及幼小阶段的残疾儿童,主要涉及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以及少数智力障碍和情绪行为障碍儿童。
(二)实验设计。这12篇文献基于自身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集中采用了两种单一被试的实验设计,即多基线实验设计和倒返实验设计。
(三)干预内容。在对12篇文献的干预内容进行梳理后,将以下内容纳入了分析:整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干预及效果、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的干预及效果、教师行为的干预及效果。
1.整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干预及效果。不论是从整体行为改变的数据还是个体行为改变的数据上看,都反映了集体后效的干预效果显著。如,KamilaD等人在研究中通过培训教师使用好行为游戏(thegoodbehaviorgame,GBG),在持续至少10分钟的干预课堂上进行每周三到五次的观察,记录了三个班整体及三名目标儿童和所选三名对比同伴的干扰行为和学术参与行为。结果显示,三个班整体和所选个体的干扰行为都出现了即时且显著的改善效果,并且在教师减少干预频率后,依然能够维持干预时的效果。
2.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的干预及效果。在所选文献的因变量中,有58%的文献涉及了对积极行为的干预,主要包括学术参与和任务行为。在12篇涉及干扰行为的文献中,有4篇文献针对的是儿童多个形式的干扰行为,而这些文献对干扰行为所下的操作性定义都涉及了语言的干扰。这些对干扰行为进行干预的研究均显示出了即时且显著的干预效果。而在对积极行为的干预研究中,有少数干预对象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从当前集体后效对儿童积极行为的干预总体效果上看,其对班级整体的积极行为干预效果显著,在个体成员上的干预效果因人而异。
3.关于教师行为的干预及效果。在4篇涉及教师行为的文献中,其目标行为主要为教师纠错和表扬行为。研究结果均显示教师出现积极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加。如,TheodoreJ.C等人的研究使用以自动反馈设备为中介的互赖集体后效对教师的纠错行为进行干预,记录教师用于管理残疾儿童干扰行为时的任何行为(语言、姿势等),如教师说“不要说小话”。结果发现,在干预期间,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再被频繁打断,所以随之发生的教师纠错行为也就更少。
(四)社会效度。从总体看,教师和学生对集体后效干预均持可接受态度。但在少数研究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干预的可接受度较低。如,KamilaD等人的研究使用了行为干预评定量表(BehaviorInterventionRatingScale,简称BIRS)调查教师对干预的可接受度,同时使用儿童干预等级分布(Children’sInterventionRatingProfile,简称CIRP)调查残疾儿童对干预的可接受度,结果显示三名教师中只有一名教师认为干预是可接受且有效的,有一名教师表示想尽快结束干预,对干预的接受度和满意度都不高,而三名残疾儿童均认为干预是非常可接受的。
二、讨论
基于对上文的分析,研究者对当前集体后效在融合班级中的干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希望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与其他干预方法结合效果佳。集体后效不仅在单独使用时有良好的效果,也能和其他干预方法结合使用。当前研究者主要将集体后效作为一个干预成分,与自我管理、Tootling、代币等干预方法相结合。而多数研究显示,集体后效在与其他干预方法结合时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有研究将自我管理与集体后效相结合明显的改善了残疾儿童的课堂行为。
(二)能同时进行多个行为的干预。由于每个残疾儿童干扰行为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在每个学段所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也各有不同。例如在低年级段主要是语言干扰,在高年级段则更多的是不依从行为等。而集体后效的优势在于它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问题的解决手段,而是可以同时干预多个对象的多种具有共同属性的行为,如有的学生会出现不恰当的语言,有的学生会出现扔东西的行为,在集体后效中可以将这些行为都定为不符合课堂准则的行为,然后设置统一的目标和后效进行群体干预,这样有利于教师高效的控制班级整体学生的行为。
(三)干预带来积极的副作用。多数研究发现,在集体后效干预时也产生了大量积极的副作用,包括学生之间出现的同伴合作和积极互动,学生学业表现产生的正向改变,普通教师对残疾儿童的积极行为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