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持续大篇幅

《中国教育报》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有了精准化方案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升随班就读工作水平作出详细部署。从时机上看,《指导意见》的出台恰逢脱贫攻坚目标即将实现之际,体现了国家通过优化“普特融合”让残疾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追求;从阶段上看,体现了我国特殊教育在基本实现普及之后,向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的全面转变;从内容上看,《指导意见》针对随班就读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精准化的解决方案。

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是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持续延伸,在保持政策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体现了递进式设计。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年)》,明确提出要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又联合下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年)》,指出要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推进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刚刚出台的《指导意见》在保持推行融合教育的基础上,明确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要“应随尽随”,并进一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指导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普特融合”的教育发展理念,对于破除随班就读障碍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解决较长时间以来存在的“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现象,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从文件中能够感受到国家将“普特融合”作为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把手,而公平而有质量的特殊教育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

更为直观的是,经过前期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使得《指导意见》具有很强的问题针对性,为当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精准化的解决方案。针对残疾儿童少年评估认定机制不完善问题,发挥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作用,用科学的机制确定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并做好适龄残疾学生的摸底排查,建立安置工作台账,减少现实中存在的家校争议。针对资源不足问题,提出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一方面,明确并强化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建设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发挥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作用,对区域内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针对残疾儿童安排不力增加了辍学率问题,提出利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对初次安置后确实不适应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再评估,根据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意见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

如此一来,形成了能够体现出“适宜性”“便利性”“发展性”和“灵活性”的随班就读新机制,为营造残疾儿童就近随班就读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作者:王凯,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

——残疾孩子随班就读重难点问题如何解

??访谈嘉宾

顾定倩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凌迎兵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院长

丁勇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

王方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李国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翁晖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局长

6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尤其是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做了具体部署,被称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行动纲领。

“随班就读”并非新名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开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如何理解现在发布《指导意见》的背后深意?如何落实文件中提出的“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等要求?如何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高服务的精准性?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和教育管理者。

对随班就读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种教育方式上

记者: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发布《指导意见》,怎么理解背后的深意?

顾定倩:现在要求“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有其新的时代含义。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也将贫困家庭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列为“三保障”的首位。因此,决不能把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停留在一种教育方式的层次上,而要提高到关乎保障他们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提高到让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

其次,推行融合教育,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一期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明确将推行融合教育,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作为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办法。这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一以贯之,继续强调“坚持优先原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区域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分布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需求情况,加强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因此,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普特融合”的现代教育理念,破除随班就读机制障碍,把新时代教育改革继续推向前进。

记者:文件中有关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提到“强化依法治教理念”,怎么理解这一点?

顾定倩: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加,就是补短板;强,就是壮筋骨。其中,非常关键的是要更加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法治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快两个治理的现代化,使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各项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应该将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出台的特殊教育政策、规章与国家构建完善特殊教育的治理体系,提升特殊教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联系、去把握。

文件包括“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等七个部分16条,构成了一个可操作、可检查的保障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工作机制。例如,提出“鼓励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体现出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今后需要及时总结,不断地将各地随班就读的成功实践上升为国家制度,加紧推进特殊教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学评估是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环节

记者:《指导意见》提出了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普特融合、提升质量等纲领性要求,其中,科学评估是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环节。您认为如何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重点解决对残疾儿童少年评估认定不科学的问题?

顾定倩:在评估认定方面,文件要求“每年4月底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残联、街道(乡镇)组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开展入学登记,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摸清名单。5月底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依据有关标准对残疾儿童少年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对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这就非常明确了管理工作的时间节点、机构、职能、权限、程序与责任主体。

王方:《指导意见》强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依据有关标准对残疾儿童少年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加强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一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注重发挥“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智库作用,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筛查评估服务和教育安置建议,科学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入学、升学、转学、复学转衔等教育安置。下一步,海淀区将进一步完善筛查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评估标准,规范评估人员的专业资质,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估,并将评估、安置与个性支持紧密结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不仅“能上学”,还要“好上学”和“上好学”。

翁晖:在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求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福州市鼓楼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作用,科学评估、确认随班就读学生,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合随班就读提供专业建议,科学、合理地施予恰当的教育方式,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发展需求。医院做过残疾鉴定,且已作为一般生源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当其在接受普通教育中遇到困难时,医院进行鉴定,依据鉴定结论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和家长申请,提请区教育局委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区教育局依据评估建议,确定该生是否确定为随班就读生,享受相应的教育服务,或者变更教育方式。

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实现“应随尽随”

记者:相对于以往随班就读的有关文件,《指导意见》有许多新提法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jethl/49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