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理性的每一天,
语文是感性的每一刻,
生活如果缺乏了文理,
日子将会多么的无趣!
有些人好像天生喜欢数学,
所以他们才思维明辩,有理有理?
有些人好像天生讨厌数学,
所以他们才逻辑不清,条理混乱?
其实,“天生”是个伪名词,
喜欢源自发现,“天才”也需要引导。
如果你的孩子暂时对数学不感冒,任你千遍百遍讲不通也不开窍,不要怪他,更不要怪性别,也别怪自己DNA不够强,让我们先来找找原因!
1.让孩子2岁就练算术家长:宝贝,我们来算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吧!3+3=几啊?5-4=多少啊?
孩子内心:我不喜欢玩这个游戏!我想出去玩泡泡!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抽象的数字太枯燥!死记硬背的结果,虽然会让孩子表现得“出类拔萃”。可是机械化的训练,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2.过早参加奥数题家长:听说奥数可以开发大脑思维啊,而且现在很难报名呢!
孩子内心:听不懂!我想看我的漫画书。
本该在户外撒欢的年纪却被迫坐进课堂,小屁股还坐不住呢。不停地做题、分析、做题、分析……家长还得坐一起做笔记。因为家长不听,回家完全没法辅导!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懂,真的那么急吗?
3.认为数学只有唯一标准答案家长:数学就是多做题,多做题,多做题。
孩子:为什么1+1=2?为什么1小时有60分钟?为什么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是度?
当有一天,孩子不再问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了标准答案。他不再会质疑,他只会在有限的范围探寻,他很难再找到突破口。他可能成绩优异,他始终对答如流。
但最终,他变成了一个只知道答案却不会解决问题的大人。
4.你无意中说过:数学很难的!
家长:现在的数学题真变态,小学己经在做我们以前初中高中的题了!
孩子内心:数学很难的,我还是看看语文吧。
家长无意中说过的话,不管是调侃还是玩笑,落进了孩子的耳朵,却听者有心,于是这句话都加深了他对数学的恐惧,或者无所谓。
5.你批评孩子的粗心,用的却是“笨”!
家长:这题错了3次了,和你说了多少遍还记不住,怎么那么笨呢!
孩子的内心:原来我很笨,什么也学不好。
粗心和笨没半关系,粗心是学习态度,而笨,是一种侮辱。家长混用的概念,可孩子却信以为真。长此以往,孩子失去的不仅是学习的热情,更是自信。
这些,才是孩子不爱数学的真正原因。当孩子尚未能领略数学的神奇时,用枯燥的数字,重复的计算熄灭了孩子心中那颗探索的火苗,还通过种种潜意识暗示他:数学很重要(因为要高考),但数学很难学。
很多时候,因为爱,行为与心却背道而驰。
但是魔力小孩想告诉你们,数学可以很有趣!
数学浸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比文字更精准,更客观,更有规律。
它天天被用到,却又被人忽视,被认为理所应当的存在。
不知数学有多美,只缘身在此山中。
让孩子爱上数学,有万千种方法。
最不可取的方法,
就是在3-6岁的黄金时间让孩子去做题!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几种有效的,并被验证的好方法。
方法一:好好吃的数学-小薇的故事-小薇是魔力小孩料理课大厨,从小就对厨房充满兴趣。3岁时,她第一次剥豌豆和蚕豆。
剥豆子的过程,她顺利地学会从1数到。
4岁时,她开始做晚餐分盘助手。
在分盘的过程中,她学会了一半,三分之一这些分数的概念。
5岁时,她开始做最简单的饼干。
从称量、切割、整形、烘焙的整个过程里,把分数,形状,体积,乘法,除法,时间,甚至单位换算全学了个遍,乐此不疲。
6岁时,她成了魔力小孩料理课的大厨,-年期间拍了50多道料理,每一次料理课,便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因为做料理课的过程,不仅能学数学,还学了艺术(食物摆盘)、语文(语言表达)、地理(食物的发源地故事)、化学(食物发酵,生熟变换)、解剖(做一条鱼的烹饪)……比外面的培训班可是有趣得多啊!
7岁,小薇上小学,数学概念不再抽象,理解了,自然就会做题。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而教育的最终结果,是给人幸福。比如在厨房里和孩子一起下厨的那些小确幸,就是最美好的教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