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五个人人”是城市努力的方向,其中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年8月,上海嘉定区40岁的听障人士徐杰和43岁的肢残人士庄建平,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年8月,以视障人士“不靠谱乐队”为原型的公益电影《奇迹乐队》在上海开拍;年9月,用爱和声音为盲人描绘耳边光影世界的韩颖,荣获“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拒绝“躺平”,凭借着一技之长,以徐杰、庄建平等为代表的残疾人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中乘风破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上海传奇”。作为“活力之城”的上海,也奋力谱写着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图说:盲人组成的“不靠谱乐队”。上海残联供图(下同)
给“鱼”也授“渔”,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在上海工作这几年,我已经从普通技师升级为店长了。”三年来,感智盲人按摩金科路店店长马艳伟已经把上海视为第二故乡。“疫情期间,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因为这里收入更高,也更能实现价值。”
初来上海时,即使揣着高级按摩师和盲人医疗按摩资格证书,马艳伟还是比较腼腆。“在按摩店成长很快,我参加了很多次培训和演讲,不胆怯了,敢讲话了。”晋升为一店之长,马艳伟不仅收入大幅提高,胆量也是见长,招待客人大方得体。
“我一直相信,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年41岁的视障人士郑凌生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化办公室。曾经的他,在就业中也一度迷茫,由于视力障碍,找工作更为艰难、坎坷。但他阳光、乐观,从不言弃,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
当年上海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时,有着多年工作经验,曾接受过网络信息安全师培训及获得计算机专业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郑凌生信心十足。当年6月名单公示时,郑凌生的名字赫然在列。年9月,他也顺利通过专业评审晋级为中级职称,续写着人生的精彩。
不止是郑凌生,同样获得高质量就业,实现梦想的还有听障人士杜承彦。自从年加入残疾人职业技术能手俱乐部后,他的人生轨迹就拉开了新的帷幕。
年,杜承彦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座奖杯鞭策着我在软件设计上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得益于此,年,杜承彦受聘于一家新企业,月薪从不到元上涨至元;今年,一技傍身的他更是勇敢“跳槽”,收入直线上浮50%。
从“实”字出发,上海在兜住民生底线上从不含糊,政策一出“一揽子”,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推动残疾人就业全覆盖。
今年以来,上海各区频频“牵线搭桥”,先后举办了多次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在10月14日,宝山专场招聘会中,46名残疾人与企业达成初步工作意向。此外,“阳光基地”“惠农基地”“互联网+”等辅助创新就业模式应运而生,形成了残疾人多层次就业格局。
截至年,上海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降至4.5%以下;残疾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1万多个农村就业困难残疾人家庭通过科技助残和“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就业增收。
十年来,上海残疾人“两项补贴”数次上调。“上海对残疾人的补贴力度加大,给我们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以0-7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补贴标准为例,就从十多年前的一次性补贴6万元提升到了13万元。
复旦大学听障学生钟同学的妈妈,拿起去年的补贴清单,一一细数着上海的各种补贴:每个月可以收到元的重度残疾补贴、45元的交通费补贴;每年还可以免费领取价值近千元的人工耳蜗电池及元残疾人助学金……
应补尽补,上海从不遗漏。截至年,上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惠及9万余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22.2万人。
此外,上海还在点点滴滴,在细微处练好“绣花功”,提升残疾群众生活品质。例如,上海已实现全市盲人免费刷卡乘坐功能;越来越多的景区和文化场所向他们尽情“敞开”;周边无障碍设施优化升级,残疾人出行更便利。
图说: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
用不一样的视角,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
年9月27日,UME新天地影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影者,他们戴着专属接收器与耳机,观看《》无障碍版本。在无电影对白等场景画面时,他们可以听到娓娓道来的旁白解说。
无障碍电影已经成为上海市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保障了他们共享平等发展的权益。
时钟拨回10年前,视障人士或许还要跨区到国泰影院等“看电影”。如今,上海各区每月都会在指定影院定期举行无障碍电影放映专场,每年可以达到多场,服务视障人士2万多人次。
年10月,一项突破性创新举措上线——“阳光之声”无障碍电影平台推出,为视、听障人群带来更好、更便捷的视听体验。现在,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电影,“追”电视剧了。
在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上,上海走在全国前列。年9月,国内首个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娱乐演出在上海迪士尼精彩上演,妙趣横生的歌词在专业手语翻译老师的翻译下得以完美呈现。
“我‘听’到了,以前看过花车巡游,现在有了手语翻译后,我才完全了解演出中歌词的内容。”7岁的听障小游客月月比画xiang着。演出结束后,她感激地拥抱了手语翻译人员。
“人性化”“不愧是上海”“感觉莫名好酷”“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