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英国年轻富豪,
一个事业丰收的人生赢家,
可他不顾亲友反对,
卖车、卖房、卖掉公司,
然后阴差阳错的,来到了中国,
在西安,因为偶遇一个中国老太太,
然后他就不惜倾家荡产,
留在了中国,
这究竟都是为了什么?
他,就是托尼
年托尼生于英国普雷斯顿,
他曾任英国皇家海军电子工程师,
10年服役结束后,他便开始经商。
他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每天可以工作16个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他成了富豪:
在英国坐拥两家大公司,
拥有属于自己的庄园和N辆跑车,
成了妥妥的人生赢家。
可在年,
38岁的他却突然“疯”了,
不顾父母跟朋友的反对,
决定:卖车!卖房!卖公司!
紧接着,他就开始四处流浪,
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计划,
他内心唯一知道的,
就是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做些善事。
在3年多的的时间里,
他走遍了布法国、德国、意大利、
西班牙、罗马尼亚……
他在巴黎做过义工,
到意大利给流浪汉做过饭,
给意大利、罗马尼亚的孩子,
捐赠了价值万人民币的,
医疗器械与生活用品……
罗马尼亚孤儿院里的绝症儿童
年,
崇拜甘地和特蕾莎修女的他,
决定去偶像生活的印度看看。
而这个决定,
彻底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他原本打算先从欧洲坐火车到俄罗斯,
接着再订火车票去印度,
他给旅行社打了个电话,
没想到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是个中国迷。
对方对他说:
走俄罗斯的话,你应该去中国。
他回答:我不想去中国,我想去印度。
可对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描述中,
又接着说:
去中国的话,你必须去西安。
他只好问:西安有什么好东西?
对方回答:兵马俑啊!
他更懵逼了:兵马俑是什么?
……
总之,因为旅行社,
他阴差阳错地就到了中国西安,
本是一场短暂的途径之旅,
可他却怎么也没有料到,
此后的13年,
中国成了他离不开的地方,
而改变他的人,
居然是一个街头乞讨的老太太。
当他路过西安的钟楼时,
他看到有许许多多,
乞讨的老人、小孩、残疾人。
“老外老外,给我钱,给我钱。”
突然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
端着一个缺了口的碗朝他走过来,
老太太腿脚并不方便,
但一路跟着他,走得很快很快,
只希望他能给些钱。
可他始终没有施舍,
因为他喜欢做事情,不喜欢直接给钱,
但老人苦苦哀求的眼神,
让他内疚得整夜都睡不好。
第二天,他沿街找到这位老人,
提出请她吃饭,但被拒绝了。
老太太对于眼前这位老外,
不同旁人的举止疑虑重重,
作为一个外国人,
如何让中国人接受自己的善意?
慈善机构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可他问遍当地人,
都没能找到一所慈善机构,
他又开始打听当地流浪汉的情况,
他们在哪里吃饭,谁关心他们?
当得知中国并没有类似,
西方的“慈善厨房”的机构时,
他立刻决定留下来,
为这些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的餐饭。
好不容易,他终于找到一座每周末,
都会给流浪汉发东西的教堂。
自此以后,他坚持每周日,
在教堂外发包子,
渐渐地,变成一周两次,
然后,一周三次……
当时不太会中文的他,
只能靠肢体语言,
去和一个个流浪者沟通。
这些流落街头的中国人,
这些忍饥挨饿的中国人,
这些饱受歧视的中国人,
从他手里接过热腾腾的包子时,
都绽放出了感动而满足的笑容。
一个包子,
不仅温暖了这些流浪汉的肚囊,
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灵。
那一刻,他的心也彻底融化了,
他再次暗暗下定决心:
这里需要我,我不能离开。
虽然他不想离开,
可因为他外国人的身份,
不断地有人质疑他居心不良。
人们都觉得他不可能这样傻,
相关部门马上把他找去谈话:
“发包子钱从哪来,背后有没有人”
“你来中国有什么目的?”
他用蹩脚的汉语加上翻译器,
努力告诉对方,自己是朋友,
不是敌人,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
可还是无济于事。
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
为图清净,他在终南山租了间房子,
租约20年,
他做好了长居中国的准备,
结果还没住半年,
他就又被叫去谈话了:
“你在山里做什么?”
“你究竟为什么来中国?”……
不论他如何解释,
他还是被告知不能再回山中居住,
还好有一个朋友伸出援手,
给了他一间旧房子让他免费住。
他这才安定了下来。
他曾想给自己改个中文名,
有朋友建议他以“黄河”为名,
可他说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深感自己不配。
而他却把“黄河”这个神圣的名字,
给了自己在西安所创建的慈善厨房,
黄河慈善厨房,
中国第一个慈善厨房,
就这样在他的手下诞生了。
他希望通过慈善厨房,
来帮助这群有困难的中国人,
同时也给他们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
在设计的慈善厨房标志中,
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
把爱的涟漪无限延伸地向周边扩延,
这个标志也诠释了他的人生理想。
之后他在中国的每一天,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春夏秋冬,
他都坚持给流浪汉派发食物,
除了原来的包子,
他还会发稀饭、菜汤、炒米饭,
水果、面包......
保证流浪汉们都可以吃饱。
做一件事并不难,
难的是在于坚持,
坚持一下也不难,
难的是坚持到底。
转眼间,他在中国已经13年过去了,
从对中国的一无所知,
到能讲上一口流利的中文,
在西安他已成了无人不晓的洋雷锋,
当初质疑他的那些人也才终于相信,
他果真是一个脚踏实地、
认认真真来做善事的慈善使者。
连当初说他:一定是疯了!
不能理解他的父母,
也来到中国,对他说:
“我为你骄傲,儿子!”
而他对中国流浪者的救助,
还远远不止食物那么简单,
他还做了很多很多......
寒风凛冽的冬天,每到半夜10点,
他就和志愿者们出动,
拖着一车被子、棉服,
去温暖蜷缩在各个角落的流浪汉们。
人们都劝他别再继续做傻事,
因为在中国,
很多乞讨流浪者都是假的,
是骗吃骗喝的,
但他心里的声音却是这样的:
“谁不想吃饱穿暖?
我们在桥洞底下、在火车站睡觉
从来也没有人管过我们
要到一点钱还有人抢
我们把这里当成家。”
他说:要先尊重他们,
选择这样生活的权利,
人有选择自己如何生存的权利,
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难处。
来他的慈善厨房吃饭的流浪者中,
有离家出走流浪的孩子,
有领着“低保”的鳏夫,
有因为家庭事业变故,
沦落到此的中年人,
有为了治病无计可施的老人,
甚至还有精神病患者
……
有一次,
他看到街上有个流浪大叔,
身边人都说他不行了,
不能吃,不能睡,还发烧。
他毫不医院,
一诊断,是肺结核病,
医生摇摇头,说:可能治不好了。
他俩素昧平生,
但他却如同亲人般珍视他的生命,
恳求医生竭尽全力一定要救活他,
无论花多少钱,不到最后绝不放弃。
而如今,这位曾被宣判死亡的大叔,
已经彻底康复了。
在这群流浪汉中,
还有一些残疾人,
他们凭借残疾去乞讨,
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在中国很少有人愿意驻足,
去了解这些乞丐们的生活,
他们究竟是有着怎样悲伤的故事,
但是他不一样,他知道许许多多,
中国流浪者的真实故事,
他会常常去想该如何真正的帮助他们,
他常说一句中国的古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不仅会帮这些残疾人安上假肢,
还会再想尽一切办法,
去帮助他们找到工作,
现在,几位残疾人已经在一家,
当地生产飞机配件的公司工作6年了。
他们每一天都会跑去办公室跟老板说:
“感谢老板!”
曾经有个23岁的姑娘,
因为腰有问题,5年没下过床,
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她却只能在床上度过。
女孩的家人都说坐轮椅没用,
连家人都死心了,可他却不死心,
“让我们试一试吧?”
他抱她起身,把女孩抱到轮椅上,
然后推她到院子里。
当女孩坐着轮椅来到久违的屋外时,
她顿时痛哭流涕,
本已绝望的眼神又燃起了希望。
他就是一滴清澈的水滴,
激起了一片慈爱的涟漪。
在他的帮助下,
越来越多的人装上了假肢,
更多的流浪汉找到了工作,
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他们当中又有人变成了志愿者。
就这样,
13年来,他的慈善厨房从一个人,
变成如今的1名志愿者,
到年为止,
累计举办了场慈善活动,
派发出了份食物,
6万多份衣物,辆轮椅
90多个流浪者找到了工作,
领无数孩子们回家,
为农村、儿童、地震捐赠的物资,
数以百万计……
他说:
我们不是要一下子拯救整个世界,
但是我们可以伸出手,
去挽救我们可以触及的部分。
慈善厨房越来越壮大,
但他这个曾经的富豪,
却生活的越来越拮据。
黄河慈善厨房的运营费用,
初期全部是由他个人承担,
随着帮助的人越来越多,
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他常年穿着一件最普通的T恤,
牛仔裤+布鞋,吃最便宜的盒饭,
他的房子也很简陋,没空调没暖气,
但他毫不介意日晒风吹、蚊叮虫咬,
他还乐观地跟人说自己攒钱的秘诀:
冷了多穿几件衣服,热了多流点汗。
后来连志愿者都为他担心了:
“如果你自己的钱花完了怎么办?”
可他的回答总是:
不用担心,
我相信只要我的工作,
是正义的,是单纯的,
就没什么可以担心的,
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
资金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人曾经问他,
在中国遇到那么多难事,
有没有动摇过?
他坚定地摇摇头说:
“我能做善事,是一种幸福,
经过各种困难的历练,
我的幸福指数成倍增加,
怎么会动摇后退呢”?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归,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所以他顺其自然地,
也有了这样的奇迹!
一个流浪儿童的胳膊严重烧伤,
医院的医生听说了,
立即向他表示:愿意提供免费治疗。
他露天派发食物,到了冬天,
外面冷风嗖嗖,寒风刺骨,
于是就有教堂为他免费提供了,
一个平方米的房间,
专门用来派发食物。
他想给流浪汉安排洗澡理发,
澡堂老板和理发店老板听说后,
马上提供免费地方,免费服务。
圣诞节的时候,他在朋友圈说,
想给流浪汉每人送一件圣诞礼物,
结果两天后,他就收到了,
美国的朋友所捐赠的,
75条崭新保暖长裤,
......
现在的他,还在每年,
面对慈善事业这样一个无底洞,
毫不犹豫地继续往下跳。
许多人都问他:
“你会在中国呆多久?”
他总是回答:
只要条件允许,
20年、30年没问题,
慈善是没有地域和国界的,
我会将未来全部时间,
用于中国的慈善事业。
是的,中国俨然已成为了他的家,
每一年的圣诞节,
他都会和流浪者们,
像亲人一样坐在一起,
戴着红色的圣诞帽,
吃饺子,喝啤酒、看节目,做游戏。
这时的他也会在一片其乐融融中,
想一想自己遥远的故乡和亲人。
一个英国人,
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做了我们很多中国人,
连想都没想过的事。
在中国,
他遭受过不被理解的挫折,
但仍期待幸福,
他也曾看到过世间的丑恶,
但仍付出善意。
这个英国人用自己的善行,
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看到:
你善良,
世界才宽阔,他人才宽容,
这世上一定存在善良,
因为善良是人性中永恒的向阳面!
托尼,你这个洋雷锋,
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
向你致敬!为你点赞!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1)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禅(一)禅门即禅宗《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收集不易,请你花几秒钟,把这个视频发到你的圈子里,也许你的朋友需要呢,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