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完暑假前的最后一堂课,同心县丁塘镇中心小学教师刘秋蓉返回办公室,认认真真地填写起孩子们的暑假通知单。“孩子们暑假安全提示绝不能马虎,我得把每条注意事项叮嘱给学生和家长。”刘秋蓉低着头,一边填写一边说。
刘秋蓉
今年50岁的刘老师爱笑,眉宇间透露着和蔼可亲。同事们把平易近人、热情善良的刘秋蓉称为“老刘”。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曾经历过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年,18岁的刘秋蓉突然全身瘫软,辗转多地求医问药后,被确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刘秋蓉告诉记者,自己当初得病时,医生说,这种病的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三。可她不曾放弃这渺茫的希望,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疗,她成了那幸运的百分之三,虽然保住了生命,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双腿膝盖以下失去知觉,被认定为三级残疾。“我不能辜负医生给我的第二次生命。”刘秋蓉自信地说,正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让她对残疾儿童有种自然而生的关爱。
年,同心县开展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丁塘镇中心小学所在辖区内有两个需要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得知情况后,刘秋蓉第一个报名参加送教。9岁的余乐乐(化名)便是享受送教活动的其中之一,乐乐虽然是个脑瘫患儿,可在“老刘”眼里是个宝贝,乐乐聪明好学,每次教过的内容都掌握得特别好,现在每周四固定的家庭课程成为余乐乐最期待的事。为了帮助余乐乐巩固记忆,刘秋蓉每次去都会精心制作识字卡片。“他识字越来越多,我就想给他做一本属于他自己的书。”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刘秋蓉从网上搜集各类带图的卡片,排好版后打印成册,亲手送给余乐乐。
也许是因为太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刘秋蓉对生活没有丝毫的敷衍和将就。教书育人之外,她爱剪纸、刺绣等。她用一双巧手,剪出了满满的正能量,绣出了那些小幸福。因为技艺精湛,她在学校除了承担语文教学任务和四年级班主任外,还承担了学生们的剪纸课、美术课及图书馆日常管理等工作。
今年,刘秋蓉受邀为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上课,她决定每周给孩子们上4堂刺绣课。“我太懂得一个残疾人在社会上可能遇到的白眼和冷脸,能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就是多了一条步入社会的途径。”
刘秋蓉是众多园丁中平凡的一员,她用爱心和行动,唤醒了懵懂无知的残疾孩子,传递着温暖和真情。
记者谷刚
图片来源:宁夏新闻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