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容男童上幼儿园频被拒你会让你的孩子和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令人很心疼的新闻:

小男孩贝贝两年前因煤气爆炸毁容。一年多来,父母带着贝贝到各民办幼儿园报名,却屡遭拒收。贝贝每天都跟爸爸说,我想去上学……

据说园方是考虑到,有父母会抗拒这样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怕吓到孩子。

在这条新闻下面,大部分的网友都在质疑园方拒收贝贝这种做法。

但是也有网友理解校方的选择:

一家媒体对这个事情做了调查:

与众不同的孩子

有快乐成长的可能性吗?

在国外,也有有类似的案例。我们曾经发过一篇《“零脂肪”女孩的故事》就讲述了一个长相异于常人的女孩的成长经历。

她名叫丽兹.维拉斯克兹(LizzieVelasquez),身高1.57米,体重不到30公斤,因为她天生长不胖,被称为“零脂肪”女孩。

虽然从出生开始,她就不算幸运,但是她有爱她、支持她的父母,并且能够进入正常的学校上学。当然会有孩子对她指指点点,所以每次丽兹进入新的班级或是学校,父亲总是陪着丽兹,告诉同学丽兹的疾病。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正确的教育让她成长为一个开朗大方的女孩。

2年级以后,丽兹告诉父亲他不用再陪自己了,因为她已经学会如何独立地面对一切。

她可爱的个性使她收获了很多朋友,大家都喜欢和她一起玩,甚至还加入了拉拉队。

看,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总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多数人都希望像贝贝这样的孩子够被世界温柔相待,但贝贝面临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上幼儿园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民办幼儿园可以对自己的生源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我能理解那些无法接受毁容小男孩入园的父母,甚至能理解园方的担忧。要求所有的父母都必须接受这样一件事,确实不现实。

如何让一个不一样的孩子融入集体,让其他孩子学会包容和爱,学会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才是更有建设意义的命题。

1

父母比任何外界因素都重要

“丽兹,你唯一的不同就是你比其他孩子瘦小。这是一种疾病,但它并不能定义你是谁。到学校去,抬起头,微笑,继续做你自己,大家将会发现你和他们一样。”我相信,丽兹父母的这句话是让丽兹变得强大的源泉。

让孩子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的前提是父母自己接受。有时候,让孩子受伤最深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亲人。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曾告诉我她最讨厌的事竟然是买鞋子。因为她个子比较高,脚比较大,需要穿38码的鞋子,每每想到这件事都很不舒服。后来回想,是因为在她小的时候,她父亲认为女生的脚就应该小小的,所以每次带她去买鞋都会露出鄙视和厌恶的神情,这让她很难受,变得敏感而自卑,直到她长大后去了欧洲,才发现在欧洲38码的鞋根本就算是小的,然后整个世界观都颠覆了。

相反我另一个白化病的朋友,却有着非常乐观的性格,笑起来非常有感染力,从小到大周围围都绕着一堆朋友,因为大家喜欢她开朗和幽默。都说性格是天生的,但我知道如果她没有同样乐观的父母,她不可能长成现在的模样。我和她在幼儿园就认识了,当时也会有孩子指着她说,你怎么这么白啊?这个时候她就会大声地回答:“我妈妈说我长得像外国人一样好看!我是小公主,都不用擦粉就这么白。”后来,这位朋友从初中开始每年都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在全校面前唱歌,而且每年都拿第一名,最后上了著名的音乐学院。她告诉我,也是因为父母无条件地相信,才让她有勇气踏上舞台敢于站在几千人面前唱歌。

冯唐对女儿说,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而强大的内心源自父母的认同和爱。让孩子认可自己,第一步就是要告诉孩子,要认可自己的外貌:

我们虽然和别人不同,

但我们拥有同样明亮的眼睛。

我们也不需要和别人相同,

我们有独一无二的美。

其实不光是贝贝,我们每个人都有感到自卑的时刻,想让孩子走出自卑,变得自信,是所有父母都需要学习的课程。

比如……

陪着孩子一起阅读,让书能成为孩子的伙伴。让孩子找到新的角度看世界,看待自己。

学习正确地赞美孩子,通过每一件小事来表扬、鼓励孩子,孩子的努力、做事的态度、坚毅的精神都是值得赞美的。

不要拿常常孩子比较、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引导孩子正视挫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即使贝贝最终还是无法进入幼儿园,如果她的父母做得足够好,也还是能弥补贝贝的遗憾。

2

推广学前“全纳教育”也是一种选择

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这是就全纳教育(又名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全纳教育主张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国内外全纳教育的倡导者相信,有残疾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能从全纳教育中受益。对于正常的孩子,全纳教育不仅能帮助他们了解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培养他们对“缺陷”的接受和尊重,还能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接受自己的短处。

幼儿教育场所中的全纳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很多学者甚至觉得学前全纳教育至关重要。

1、学龄前儿童对残疾的偏见尚未建立,

他们更容易接受和尊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2、对有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

使他们在将来更易被同龄的普通人接受;

3、全纳教育可以让有缺陷的儿童

更有可能在普通环境中获取成功。

同时,在全纳教育学校,不管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团队或者课程安排,都比普通学校更加适合更加利于有缺陷孩子的成长。

在美国佐治亚州政府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每名孩子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应该给予所有儿童同样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实现梦想,但光有爱心是不够的,佐治亚州的学前全纳教育为孩子们做了这些事。

而在今年1月11日,《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中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在国内的一些城市,由教育部门或公益机构开展的全纳(融合)教育试点已经展开,比如成都的武侯科技园小学。

今年9岁的可儿是脑瘫患者,三年前,可儿经过评估可以适应普校生活,于是转至武侯科技园小学就读。可儿现在非常适应这里的生活,在可儿周围聚集了很多关心、帮助她的同学,可儿也让同学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这背后是一整套全纳教育的模式,包括:

入学前的评估

专家在开学第一周跟班指导;

可儿的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全部接受过“全纳”培训;

班主任提前告知班上孩子可儿的情况,在班中营造了尊重、接纳、帮助、快乐的氛围;

外公在学校陪读,主要负责孩子的课间活动安全。

为了方便可儿和其他残障儿童的日常需要,学校设置了电梯和无障碍卫生间。

虽然全纳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它的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制度、政策的保障,但勇于踏出这一步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有全纳教育理念的学校,那么不管是普通孩子、残疾孩子或者像贝贝这类有缺陷的孩子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全纳教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还是希望实现整个社会的“全纳”。

3

让下一代更加包容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只是有的人缺陷比较明显而已。如果你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包容、友爱的,极少犯罪的和谐社会,你可能需要从小就给孩子的心灵种上一颗包容的种子——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怀,也是教会孩子接纳自己的缺陷,同时,也是对孩子长久的保护。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堂,生活中常常充满不幸,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闪闪发光的故事:

“七岁男童摆摊卖汽水

为脑瘫好友筹5万美元治病”↓

“5岁男童为陪患癌好友剃光头,

愿其不再孤单”↓

《权利的游戏》里面提利昂的扮演者,

侏儒症患者彼特·丁拉基

在全世界拥有不计其数的粉丝。↓

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胡哲

目前已经在全球34个国家

完成了多场演讲。↓

年11月初,学者梁济在讨论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新闻时,曾问他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正确地教育下一代,

这个世界就会一天天变得更好。

让我们告诉孩子:

“没有头发,没关系”

“坐轮椅,没关系”

“个子小,没关系”

“戴眼镜,没关系”

……

“与众不同,没什么不好,

你很特别、很重要,

因为,你就是你,无可替代。”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







































招聘QQ营销
昆明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hetsh/32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