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免费 那么,下面两个阶段该如何进行训练呢?首先,是单手支撑着的长坐位平衡训练,当我们通过摇摆患儿双侧体干,来逐渐让患儿分清手臂负重与放松的感觉之后,就可慢慢地延长一侧手臂负重的时间,用玩具等物件来诱导患儿的另一只手去玩或抓。诱导用的玩具的位置,应逐步从低处到高处。
换句话说:就是开始让患儿用一只手在地上玩一些小汽车、积木、娃娃等玩具,之后家长把玩具逐步升高,直至患儿可伸直双臂,从头顶处抓到玩具。再有,就是把玩具逐渐从中间移到患儿伸手的同侧或对侧。这样患儿负重的手臂就可得到不同方向刺激,其能力及坐位平衡的维持,都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其次,是无需双手辅助的长坐位平衡的训练。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家长可用手来辅助患儿保持其坐位平衡的稳定,或让患儿用双手握住椅子背或床栏处等来保持坐位平衡,随后,逐渐由大部分借助→,由双手借助→单手借助。最后,达到无需借助的阶段。
2、端坐位平衡的训练:
训练方法及其要领与长坐位平衡训练方法略同,只是时刻注意,在训练过程中,患儿双脚应如终摆放在地面上,切不可悬空。否则,就会引起下肢或全身性伸肌肌张力的提高。
9一12个月脑瘫儿童的坐姿康复训练,这一时期正常孩子对坐位平衡的维持早已不成问题,并能在各种坐姿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动作。而对于这一时期脑瘫患儿来说,其训练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坐位动态平衡及如何与实际应用动作相结合上来。例如:通过鼓励患儿在长坐位姿势下,用臀部在地上行走,不仅能达到提高长坐位动态平衡的稳定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在临床上还应该根据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主要障碍、病情制定相应的个体化的坐姿康复训练方案。应用上田正法、bobath-ndt法,主要对患儿进行抑制和促通的手法,被动与主动运动结合的物理疗法。
抑制异常姿势、异常运动模式(下肢硬直模式、角弓反张模式等)和异常姿势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多用上田正法:上田正颈部i,ⅱ法、上田正上肢法、上田正下肢i,ⅱ法、肩骨盆法及肩胛带法。
在促通从四爬位独自进行体轴的回旋与坐位平衡反射发育多用英国的bobath疗法:以先后顺序促通患儿的视性立直、迷路立直、头立直、坐位立直及坐位平衡。
以下是各型脑瘫的具体的坐姿训练方法:
痉挛型脑瘫:一是抑制手法:上田正下肢i,ii法、抱球姿势等。
二是促通手法:包括促通坐位立直和促通坐位平衡。
促通坐位立直:扶坐训练,患儿横坐位在治疗师双大腿上,治疗师用手法促其脊柱伸展;帮助患儿双手前方支撑坐;扶患儿躯干在bobath球上进行坐位立直的促通训练,治疗师握住患儿双手双足以坐位做居中对称训练。
独坐训练,让患儿正坐位治疗师拿玩具诱导其躯干伸展伸手取物,让患儿坐在低凳上和高凳上治疗师拿玩具诱导其躯干伸展伸手取物。
角椅辅助坐位训练。促通坐位平衡:bobath球上坐位前方、侧方、后方平衡训练,运动疗法床上的坐位前方、侧方、后方平衡训练;跨坐于治疗师腿上或平衡板上或滚桶上的坐位前方、侧方、后方平衡训练。
三是坐姿转换训练:仰卧位-肘立位-手撑位-横坐位-长坐位转换;膝手立位到正坐位转换;横坐位到长坐位转换训练;坐位被动或主动体轴回旋抓物。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主要采用促通手法。促通坐位立直以单肘支撑位为佳;治疗师扶患儿双肩并保持其脊柱伸展,给予患儿向下的有规律的间断的重力,保持患儿正或横坐位。促通坐位平衡手法同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手法。如患儿年龄超过1岁应尽早进行被动站训练以提高躯干和下肢的肌力与负重力。在行坐姿转换训练的同时要提高患儿腹部肌力。
手足徐动型脑瘫,一是抑制手法:上田正对角线法,居中对称训练,抱球姿势。二是促通手法:促通坐位立直,同痉挛型脑瘫手法。但在促通坐位平衡上动作要慢,持续时间要长,跨坐于治疗师大腿上行坐位平衡训练,进行正坐位、横坐位、后撑手位的训练;bobath球上坐位前方、侧方、后方平衡训练,但幅度要小,频率要慢,以不加重患儿不自主徐动与肌紧张为准。手前支撑位跨坐于滚桶上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三是坐位姿转换训练,同痉挛型脑瘫的手法。
----------------------------
这是一个小编自己做的订阅号
(医院和机构)
是一个有爱和温暖的课堂
她喜欢收集各类康复训练育儿知识
写写感触,传播正能量
来鼓励帮助那些特殊的家庭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