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均15个人里就有1位残疾人,为什么

在中国有接近一亿残疾人,占总人口的7%,也就是说平均15个人就有1个,这个人口数量和少数民族相当;但是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单位还是学校至少能见到几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地方也有少数民族餐厅,可是为什么人口相当的残疾人,却好像隐形人一样,消失在这个社会里?甚至连外国人来了都不禁发问为什么中国的街上看不到残疾人?

01.

让残疾人更残疾的公共设施

你是否对电梯里的盲文按钮有印象?是否对银行门口的坡道有印象?是否对停车场的残疾人专用席有印象?是否对公交车上的轮椅专用摆放处有印象?

如果你对这些都印象不深,或者感觉从未听闻,那就多少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批评我们国家的残疾人公共设施做得差了。

我们的公共设施不到位体现在很多地方,先来看看盲人眼中的杀手“盲道”。

盲道被占用

盲道障碍

颇有艺术风的盲道

再来看像银行这样的公共场合,清一色的楼梯,不见坡道,更重要的是残疾人去银行办理业务很多时候都必须本人亲自前往。

总少不了人抬,引起围观。

即使有坡道,也常出现这样陡的夺命滑梯。

导盲犬经常被限制进入各种公共场合,如果坐着轮椅打车,也很容易被拒载。吃饭、看电影、逛超市这样稀松平常的事情,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很艰难。

而在今天这个网络和智能化的时代,一些细节问题更是处处困扰残疾人。

正如《奇葩说》辩手盲人蔡聪曾在文章里写道:“公交车到站不报站,电梯里没有语音提示,机场只用广播通知登机口更改信息,网约车只能通过电话与司机联系,乃至考试必须用看,授课必须能听,各种软件与硬件,不考虑到感官障碍者的需求,都阻碍了残障人士平等地参与并融入到社会之中。”

相比起中国,西方国家在公共设施等方面做得就比较完善。

德国公交车上不仅有残疾人的座位,也有停放轮椅和婴儿车的位置,上下车时,司机也会根据情况,放开延伸板,便于轮椅上下车,平均一个人可能会耗时5分钟,其他乘客也很耐心地等待。

很多国家会把最方便的停车位留给残疾人,残疾人的车辆会挂有标识。非残疾人车辆占用残疾人车位要被罚款。

为残疾人提供的卫生间也考虑地十分贴心。

特制大门开关,便于轮椅使用者,只要轻轻一推,门就自动开了。

伦敦地铁虽然建设很久,楼梯本来设计比较窄,但经过多次整修,每个站都有无障碍换乘点。

就连迪士尼乐园的儿童小火车的每节车厢都有残疾人上车的专用踏板。

国外的一些航空公司会在飞机上安装兼容助听器的耳机插孔,以便听力障碍者能及时了解航班信息。

所以,中国的残疾人不是不愿意走出来,而是无障碍设施并不完善,他们很难拥有在目前的设施情况下自主行动的能力。倘若走出来,总要到处麻烦,引起围观,久而久之便只能“宅”着。

02.

歧视与同情,都不好

中国残疾人不愿意出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饱受歧视,他们走在路上总是被行注目礼,当然这也和他们出来得少有关,大家生活中很少见到残疾人,突然见到自然感到稀奇。

考虑到文化因素,中国人是比较喜欢打听别人私事——每看到有人如此不幸,落得个残疾的下场,总要前来关心,问出个前因后果,这就显得场面更加尴尬了。

说到歧视残疾人,赵本山的小品可以博得无数赞美或多或少就可以说明这点。赵本山的小品在中国大火,可是到了美国却遭到了批评,美国人不理解为什么拿残疾人开涮不加以批评,反而还有那么多人以此为乐?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养成尊重残疾人的习惯。

中国上世纪80年代才把瞎子、聋子、瘸子、残废这些刺眼的词语从官方性文件中删除掉,官方至今使用的词语仍然是“残疾人”、“残奥会”等字眼。

年发行的纪念邮票J72,票面赫然印有“国际残废人年”字样。

对比来看,英语里已经有很多表达来避免这些无端的刺激。比如说,残奥会现在已经习惯称之为“SpecialOlympics”,翻译过来就是“特殊奥运会”;对残疾人也渐渐不再用disabled这样的字眼,而是用“physicallychallenged”(身体受挑战的),“peoplewithlimitedability/impairment(能力有限有损者)”。即使是用词这样很小的细节,也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态度。

除此之外,媒体的报道一直都是主打“身残志坚”这一方向,经常把读者看得泪流满面。媒体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些报道来为残疾人博取社会的同情,从而引起更多的







































丝白软膏
云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hetsh/12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