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准备要进入中国社会

如果你想让孩子对留美有充分的准备,首先就要减负。扛着高考和SAT这“两座大山”,孩子会在压力下迷失、甚至垮掉。减负的关键,还是比较早地确立目标,在学业上有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脚踩两只船,不如早早并入“单轨”,专心致志地准备留美。

我的意思,绝非让孩子放弃有关中国的知识。从成长的角度看,十三到十八九岁这段青春期,是一个人心灵最敏感、思想最敏锐、吸收能力最强的时期。孩子要在这个时期思索人生、认识社会。如果生活在中国的环境中,当然必须积极和这个环境互动,而非与世隔绝、躲入另外一个语言中。我的一位小朋友,当年是杭州外国语学院的头名,去芝加哥大学读本科,又是物理系头名,毕业后被美国八个顶尖的博士课程录取,最后拒绝了哈佛、MIT而去了斯坦福。看看这种超级学霸准备留美时在干什么?他带领同学进行社会调查,写了厚厚一本调查报告,虽然很幼稚,但一眼就能看出其中一颗青春向上的灵魂。他一度想学农业,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最终虽然阴差阳错钻进理论物理,但青春期时认识社会所获得的使命感,对他一直是个激励,使他学什么都特别快。

这位小朋友,让我想起自己的青春期和大学岁月。我在文革最后时期懂事,接触了许多社会的“阴暗面”,立志“改造中国”,并研读历史,试图探索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许多家长很实际。觉得孩子这么海阔天空地不切实际,会白白浪费时间,耽误自己的前程。他们并非全无道理。回头想想,自己当年那番“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一点实现的影子也没有,如今跑到美国教书,早就放弃了。这岂不是个失败者?当年花那么大精力钻研的东西岂不都浪费了?

然而,这些家长忽视了一个学习心理的问题:当一个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在青春期的孩子心中扎根时,这孩子一夜之间仿佛就变成了个超人,干什么都有目标,学什么都快。因为他们是带着问题去学的。在我那非常实际的父母眼里,我初中毕业时功课一塌糊涂,高中后整天就知道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典型的败家子。他们恐怕至今也不理解:这么一个家里最不成器的孩子,两年后居然在北京高考中名列前茅,简直“光宗耀祖”了。这里,动机是一切。而动机,是成长的产物。有了动机,就总能带着问题去学。这种“问题性”象个大书架,帮助把庞杂无序的知识象书一样归类,使用起来有头绪。学霸之所以“霸”,在于他们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意识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随时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而且还会创造强烈的知识饥渴,主动去索求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状态下读书过目不忘,也就毫不奇怪了。所以,家长给孩子提供条件认识社会,会刺激孩子的成长,学业上也会一日千里。不要把社会活动仅仅当成一种申请大学的资历。这是养育孩子智商、情商的沃土。

计划送孩子留学的家长,如果把孩子关在门里刷题,等于阻断了孩子正常地和自己的生存环境互动的过程,甚至可能导致精神残疾。我就接触过许多这种刷题出来的孩子。看他们的SAT成绩,真是挺吓人的,英文实际能力也不错。但是,他们谈吐贫乏无味,简直就和没脑子的人一样。在日益流行的大学录取面试中,这些人麻烦特别大。更重要的是,进了大学后,学什么都慢。因为他们脑子里缺乏“问题性”,缺乏社会敏感,缺乏整理、索取信息的“意识结构”,根本感觉不到所学习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只是没精打采地拿分数而已。他们因为刷题而跳过了一个人生成长阶段。在下一个阶段就一步也迈不动了。

真决意留学,就解除了高考的枷锁。我的意思绝非放弃学校的正常学业。相反,我鼓励学生们在学校和社会中多投入。真碰到有意思的东西就去钻研。但是,此时的学生再不必去刷题,再不必死记硬背五六遍、一定要把90分提高到99。学生应该感到一种解放,从此为了知识、兴趣,而非为了分数而学习。这样可以花很少的功夫,学到很多东西。一句话,如果学生还在中国读书的话,留美不是脱离中国社会的借口,而是进入中国社会的动力。抛开成长的问题不说,这些学生日后可能回国,可能在美从事和中国有关的事业。青春期时期对自己的社会的理解,往往是一生的本钱。

最近将发布“留美准备”系列原创文章,明天文章预告:《美国高等教育的中国化》,敬请期待,感谢你对“薛涌说”的







































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鍖椾含涓鏄叕绔嬪尰闄㈠悧



转载请注明:http://www.indianrestaurantgz.com/cgacjet/554.html


当前时间: